新华网 > > 正文

记者手记:冬夏两重天——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生活扫描

2016年09月09日 22:42:5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雪龙”号9月9日电 记者手记:冬夏两重天——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生活扫描

  新华社记者伍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北极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日前,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了在北极地区的考察作业,搭乘“雪龙”号启程返航。

  从酷暑中的上海港出发,一路到达冰封的极北之地,再到启程返航驶离北极圈,这期间考察队员在科考船上的生活是怎样的?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舱外皮袄舱内纱”——“乱穿衣”的温度

  良好的保障是科考工作的基础,对于赴北极的考察队员来说,最重要的保障莫过于防寒衣物。考察队为每位队员配备了充足的衣物——从贴身短袖到加厚防寒服,从防风面罩到速干袜子,足以应付考察途中遇到的各种天气状况。

  “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后一路北上,经宗谷海峡进入北太平洋后,天气逐渐转凉。走航期间,船舷上的风速时常达到六七级,这时考察队员如果到舱外活动就要穿上防风衣。而在船舱内,由于有空调供暖,队员还可以穿着轻便的单衣活动。

  进入北极圈后,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加上凛冽的寒风,身处室外俨然置身数九隆冬的感觉。队员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连续作业数小时,防风衣就显得有些单薄了,这时极地科考的特色服装——企鹅服就派上了用场。这是一种加厚连体棉服,穿上略显臃肿,在雪上走路一摇一摆,神似一只企鹅,因而得名。此外,手套、面罩、棉帽也是一个都不能少。每当作业开始,队员都要一层层套上防寒衣物,把自己“武装到牙齿”,作业结束后回到房间又要迅速脱下换上单衣,舱内舱外可谓两个世界。

 “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24小时白昼的挑战

  目前北半球正值夏季,考察队进入北极圈后很快就遇到极昼的挑战。24小时的白昼和随时可能开始的作业使很多队员难以保证正常的作息时间,饭点准时出现在食堂的队员越来越少,船上经常可以看到作业间隙的队员躺在用纸箱或椅子拼出的简易床上酣然入睡。

  即便是可以保证正常作息时间的队员也饱受极昼“折磨”。不管晚上几点休息,外面始终阳光普照。虽然舱内配有遮光窗帘,但有时强烈的阳光还是会透过缝隙照亮整个房间。《天黑》成为船上最流行的歌曲,队员在心里唱着“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只希望自己能睡个好觉。

  “雪龙”号驶出北极圈后,黑夜才再度出现。天刚暗,依然处于高纬度地区的“雪龙”船便邂逅了北极难得一遇的极光,不少队员兴奋地到甲板上与极光合影留念。驶出北极圈,船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到食堂吃早饭的人明显多起来,队员们的生活终于又有了规律。

  “东边日出西边雾”——猜不透的天气

  考察途中,天气始终阴晴不定,变化莫测。有时候舱内看到窗外一片晴天,端起相机跑到舱外却发现“雪龙”号又一头扎入浓雾之中。

  专家解释说,北极地区气温较低,从北冰洋上升的暖湿气流遇到高空的冷空气后会凝结形成区域性浓雾,这就是“雪龙”号常常穿梭于浓雾之间的原因。在北极圈内作业期间,“雪龙”号几乎终日被浓密的大雾笼罩。

  难以捉摸的大雾给“雪龙”号的行进和考察队作业都造成一定困难。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要在预定海域回收2014年第六次北极科考时布放的一组潜标。用肉眼在宽阔的海面上确认潜标位置本就不易,回收浮标当天,海上还升起了阵阵浓雾。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海面突然云开雾散,能见度大好,队员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完成回收潜标的作业任务。而没等队员们收拾完作业设备,“雪龙”号又再次陷入云雾的重重包围之中。队员们开玩笑说,是“天公作美”才使这次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众里寻他千百度”——难得一见的北极熊

  北极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自然是北极熊。很多人在关于北极的纪录片中看过这样的场景:广袤的冰原上有几只北极熊在不紧不慢地游荡,旁边是成群的海狮结伴嬉戏……而现实是,这样的场景在北极地区难得一见,本次考察队在作业途中只见到过两只独自行动的北极熊。

  专家认为,考察队与北极熊“情深缘浅”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是北极地区整体海冰融化加剧,北极熊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第二,考察队作业纬度较高,附近区域生物数量少,特别是被北极熊当做食物的海豹、鱼类等较少,北极熊自然也不会出没;第三,“雪龙”号选择的航道避开了冰盖和大面积浮冰,而北极熊更有可能在这样的区域生存。因此,“雪龙”号此行看不到成群的北极熊也在情理之中。(完)

【纠错】 [责任编辑: 雷东瑞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75129275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