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老外来中国留学破除偏见:因经济而来 为文化留下

2016年07月24日 07:51:14 来源: 参考消息网

    德媒称,对莫里茨·哈特曼和奎林·施雷韦来说,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在一年前把他们带到了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每天都能在新闻里见到,“但是尽管如此你对于中国没有任何感觉,”施雷韦说。

  据德国《柏林晨邮报》网站7月18日报道,这两位22岁的拜罗伊特企业经济学大学生在过去的12个月里成为他们大学的先锋人物。他们属于他们专业首批完成与北京理工大学一项新的合作项目的学生。在所谓的“双学位”计划结束后,参加者将同时获得德国和中国的学士学位。

  哈特曼和施雷韦在抵达中国后不久就学到了重要一课:“到中国来的人应当有相对灵活和包容的个性,”哈特曼说,“你可以与德国人的准时说再见了,很多事无法简单地进行计划”。尽管如此,哈特曼和施雷韦在要离开中国时的评价是非常正面的。不管怎样,在中国的一年是值得的,而且这不仅仅是因为学业的关系:“你可能是因为经济而来,但却是因为文化和人而留下,”哈特曼动情地说。

  报道称,在交流生们看来,大多数在德国流行的对中国的偏见并没有得到证实:“中国人并不像人们一直听到的那么沉默寡言,”施雷韦说。课堂也不是德国人想象的样子:像德国那样几百个学生挤在大教室里的情况他们在北京期间并没有遇到过。“研讨课平均都是30个人”,施雷韦称赞说,与老师的关系也比德国要亲切。

  报道称,长期以来中国尤其对中文系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而近几年来像哈特曼和施雷韦这样学习其他专业的外国学生也在增多。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称,中德双学位的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例如,据该中心称,今年至少80名科技以及经济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德国学生获得了上海同济大学的学士学位。亚琛工业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已经有这方面的合作,学生在结束学业时会同时获得双方的学位。“未来属于这样的项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驻京办事处主任施多恩说。

  报道称,尽管新项目数量众多:2015年德国在华学生数量却是近年来首次减少。2015年德国在华学生共7536人,比上年减少657人,也就是说减少了8%。

  “如果您想到德中经济的总量,那么专门进行研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值得继续推荐的,”施多恩说。(编译/赵涟)

  图说 6月5日,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马丁(左三)与合肥市朝阳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当日,安徽合肥市朝阳社区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几名外国留学生来到社区,与居民一起包粽子。社区居民为留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让他们感受中国端午传统文化。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小雨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06129172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