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通讯:六十八载漂泊他乡 巴勒斯坦难民盼回归

2016年05月15日 22:32:1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加沙5月15日电 通讯:六十八载漂泊他乡 巴勒斯坦难民盼回归

  新华社记者高路

  岁月刻在82岁的巴勒斯坦老人穆思巴赫·哈尼亚的脸上,深深的皱纹怎么也挡不住思乡的忧伤。1948年,他随家人为逃离战火来到加沙,本想着用不了几天就能返乡,没想到一等就是68年。

  如今,哈尼亚和60多个儿孙住在加沙城西沙提难民营里。和大多数难民营一样,这里狭窄拥挤、污水横流。

  哈尼亚依然记得1948年的那一天,他们一家如何从靠近加沙的海边小镇狼狈逃生。“我爸爸是个渔民,我们坐他的渔船从地中海上逃到加沙避难。”渔船颠簸着到达加沙海岸后,有人给了他们一顶帐篷,难民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在难民营生活这么多年,”老人说,“但我没法改变命运,只能等待再等待,等着返乡的那一天。”

  和大多数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难民一样,哈尼亚在难民营里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但从未放弃过回归故土的希望。望着围坐在地上的孙子孙女们,哈尼亚慢慢喝了口热茶。“我有4个儿子5个女儿,50多个孙子孙女。我始终盼着有那么一天能够回到老家,我也在一直和孩子们说,我们有朝一日一定能回去。”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当年共有约95万名巴勒斯坦人和哈尼亚一样,被迫离乡,沦为难民,相当于当时巴勒斯坦总人口的66%。巴勒斯坦将以色列宣布独立后的5月15日命名为“灾难日”。

  这些巴勒斯坦难民现在大多居住在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以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人数也猛增到500多万。另外,还有200多万未登记的巴难民生活在欧美和其他阿拉伯国家。

  为了解决大批巴勒斯坦难民的基本生活问题,联合国大会早年通过相关决议,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巴勒斯坦难民救济机构,协同国际志愿组织向巴难民提供紧急援助,另一方面宣布应当让希望返回家园的难民尽早返家,决定不回去的难民,应当赔偿他们的财产损失。但让难民返家的努力最终没能成功。

  在近70年的岁月中,巴以问题犹如一块痼疾,始终难以痊愈,而难民问题便是这一痼疾的症结之一。当年走得匆忙,多数难民离家时仅带了随身衣物和家门钥匙。这把钥匙后来成了维系他们和故土间的唯一纽带。

  加沙地带难民问题专家胡萨姆·艾哈迈德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强调,难民问题是巴以冲突的核心之一,如果不能公正、妥善解决难民问题,巴以问题就看不到曙光。

  “难民营就是贫困和不公的代名词。难民营里人口增长迅速,大多数难民依靠国际救助为生。我认为难民危机一天得不到公正解决,和平就一天不能到来,”他说。

  艾哈迈德的话正是哈尼亚一家人真实的生活写照。“我一辈子受穷,儿子们生在穷人家,现在连孙子辈和他们的后代都会接着受穷。贫穷和流离失所总是相连的,”哈尼亚说。

【纠错】 [责任编辑: 王佳宁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86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