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外国游客:期待中国游更完善

2016年04月18日 13:13:38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在山西平遥古城中国票号博物馆,当地人为外国游客写会票。新华社

  【编者按】

   近日,微博博主“打桩模子日记”发布的一则消息吸引了很多网友的注意。微博中称,两名日本人去上海豫园游玩,被茶托带到一家茶馆喝茶,结账时被告知茶费为48元人民币一口。两人共消费2100多元,其携带的1000多元现金全部被强行掏空。当事人向警方求助后,有关部门协助当事人要回了茶款,并对该店宰客现象进行调查。

   显然,中国旅游业粗放式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那么,有意来华旅游的外国人,期待怎么样的旅游服务呢?连日来,《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曾经或即将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听听他(她)们的看法。

   今年44岁的智炜是一名来自新加坡的摄影爱好者,自2002年第一次到中国广州探亲,他已经前后去过上海、江苏、新疆、云南、四川等十多个省市。对他来说,中国最吸引他的就是浩瀚历史长卷中屹立不倒的古老建筑和形形色色充满异域魅力的民族文化。

   “中国发展得很快,每几年去看都会不一样。”他说。不过,快速的发展也制造出一些千篇一律的“城市脸”,这在智炜看来,是一种损失。智炜非常喜欢中国的云南,但前后两次在丽江的旅行却留给他完全不同的体验。

   而智炜的例子,或许正是外国游客赴华游览的一个缩影。

  人文关怀服务的缺失

   “我第一次去是2004年,最后一次是2008年。短短4年间就感觉整个古城变得太过商业化,好像一个很大的舞厅。第一次去时还比较淳朴,虽然也有一些唱歌的表演,但不是这么摩登的方式。”他说。

   作为一名“背包客”,智炜觉得近年来中国的交通已经改善了很多。“2002年我去深圳时,火车站太吓人了,排队买票要争先恐后大声喊才买得到,火车的车厢也很脏,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好了一些。”

   对智炜这样独立自主的旅行者来说,他们对旅行的要求更多地在于景色和人文。不过,对于琳祎这样拖家带口的游客,他们则需要更贴心和全面的服务体验。

   琳祎和老公今年春节期间带着两个孩子到武汉旅行,结果飞机刚落地,在武汉机场的一幕就让他们无法理解。

   飞机落地后,乘客需要搭乘摆渡车到达候机楼。就在所有乘客已经将最后一辆摆渡车挤得动弹不得时,却发现还有一位行动不便乘坐轮椅的乘客需要上车。此时,只见这位乘客被人从轮椅上架起来,抬上摆渡车,而轮椅则把大家本来就窘迫的位置挤得更加局促。“像这种行动不便的人,在新加坡肯定是有专门的安排。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我们的摆渡车旁边就有一个空的小车,是给公务舱和VIP的,而那趟飞机没有人坐公务舱,为什么不可以提供给这位行动不便的人,让他不必和一大群人挤在一起,而车上的乘客也可以更加舒适一点?”

   这或许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中国旅游配套和人文关怀服务的缺失。在她看来,新加坡是一个亲子和老年设施非常完善的国家,为了防止老年人下雨跌倒,政府将组屋居民从家到公交车站的路程全部修建成有顶过道;成熟的无障碍设施让依靠轮椅出行的人士完全可以独立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各个景点也会按照小孩子的身高设立单独的观测位置等等……而在中国,这些服务配套都相对缺失。“很多景点有台阶的地方都不方便带小孩的推车,所以最后都是纯人工抱上去,也没有喂奶和换尿布的地方。”琳祎说。

  只有中文标识给外国人带来不便

   对居住在澳大利亚悉尼北区的白瑞来说,到中国旅游是一次令人向往的旅程。大学毕业后,他像大部分揣着梦想的同龄人一样背上行囊出门远行,要丰富一下自己的人生阅历。他选择了到中国旅游,而这次旅行让他学到很多东西,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他说,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包括家庭观、勤劳刻苦的生活哲学以及细水长流的消费观。

   不过,在欣喜之余,中国旅游业的语言和服务水准上的问题令他不太愉快。他说,到一个陌生的文化语言环境旅游对游客来说是令人心存担忧的。对于不会说中文的人,有些很简单的事,例如买张中国国内的飞机票、搞清楚公共汽车线路、去车站这类事情都会变成耗时长久和令人头痛的麻烦事。不仅如此,道路标志和公交站名在很多中国大城市都只有中文,即使手拿地图也令人难以弄清楚,如果进了中国餐厅那就更是面对满是中文的菜单手足无措。如果菜单上配有照片还可以根据照片来猜测,但从照片上是看不出一道菜里是用的什么肉,也看不出这盘菜是辣是酸还是甜,结果很可能点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菜。

   加拿大旅游者斯蒂文也透露,他曾因语言标示不清而在上厕所时闹过笑话——厕所门上没有显示“男女”的英文标示牌,也没有一目了然的标示画。“有的地方写有‘WC’,但它只告诉我这里是厕所,我还是不知道去哪一间。我又不能总问人吧?”他还说,自己习惯到处探险,可若换成其他人,要求也许会更高点,希望所到之处能有更多一些英文标识。因为现在很多人不愿跟团,更愿意“自由行”。对于不会中文的人来说,看不懂路名可不是件安全的事,有时想在酒店附近散个步都会提心吊胆。

   对于语言问题,琳祎同样深有感触。她提到,中国很多景点甚至商场和地铁的指示牌都标注得不清晰,带着行李或者拖家带口的游客经常会走冤枉路,这些都会破坏旅行时的心情。旅游体验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照顾多种语言、通俗易懂的指示牌就可以让游客少走一些弯路;一个楼梯旁边的斜坡就能让有需要的人走的更加从容。正是这些细节造就了新加坡舒适的旅游体验,而这也正是来到中国旅行,对这里的语言文字并不熟悉的外国游客所真正需要的服务。

  服务不够细致

   在语言服务之外,一些外国游客也期待中国能提供更多细节化服务。

   在日华人甘璐就指出,日本女生觉得在中国上厕所不方便,不仅坐式马桶比较少,而且没放卫生纸,不干净。

   在日华人顾女士也举例说,有一次,她带日本人到国内某知名历史纪念馆参观,展览要想仔细看至少需要3个小时,但是里面没有厕所,要花费好长时间跑出展馆才能找到洗手间,但是一旦出来又不能再进去了。本来这种历史教育需要细看才能有收获,草草出来让人很遗憾。

  她补充说,她的日本同事还普遍反映中国一些酒店卫生间的洗面台上都是水滴,没人来擦干;中国餐馆的碗筷仍然让人觉得不干净,即使由洗碗公司装在密封的塑料包装里的碗筷也不令人满意,有时会觉得洗洁剂都没洗干净,而且消耗大量塑料薄膜包装餐具的做法其实对环保也不利。此外,四星级甚至五星级饭店的毛巾都不好用,好像没洗干净,床单也不是洗得雪白雪白的。与此同时,热水忽冷忽热,喷头都是固定在墙上,日本游客相当不习惯。

   还有一些曾前往中国旅游的日本游客透露,日本人喜欢脱了大衣吃饭,而中国一些饭馆暖气不够,觉得凉飕飕的,就餐环境没有日本舒适。地铁的自动售货机也常出故障,能够直达的地铁不多,坐地铁出行要倒很多次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些景区兜售假货,也令不少外国游客扫兴,“中国仍然有不少假货,比如有的说是蚕丝被,但是只有表面是蚕丝,里面就不是蚕丝了。”在他们看来,如果中国能在整体旅游环境及服务细节上有所加强,相信将更有吸引力。

  环境污染让很多人却步

   除此之外,中国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也成为很多外国游客的期待。

   白瑞就认为,中国的环境污染影响了中国的旅游形象。他说,本来他的几个朋友听他在中国旅游的体验后都非常想去,结果却从澳大利亚电视上看到对中国雾霾的报道,因为担心自己的健康受到影响而取消了到中国旅游的计划。

   与白瑞类似,琳祎也在中国旅游时吃过雾霾的“苦头”。“小孩子对雾霾很敏感,我的女儿雾霾大了就咳嗽,而大儿子四岁的时候跟我们去北京,整整一个礼拜,在酒店就呆了六天。”琳祎说。

   斯蒂文也表示:“我知道媒体对雾霾的负面报道阻止了很多人去中国的脚步。我觉得,雾霾让人感觉不舒服,影响游览时的心情。”

  中国对外宣传还不够

   “不过,中国也有没有雾霾的地方,例如张家界,这是我未来计划去的地方。”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斯蒂文已经去过上海,宁波,杭州,三亚,海南等地,他对中国印象非常好。所到之处,人们对他都特别热情,而最令他难忘和感动的是,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很好的英语,但他们会用“Hello”跟他打招呼,也试着尽量说些英语。“虽然我不能完全明白他们的意思,但我可以猜测他们的意思。甚至在有些平时少见外国人的小城市,人们看到我会感到好奇,但并不躲避,还会用手势或微笑跟我打招呼。这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中国美食是斯蒂文大赞的另一方面,他觉得什么都好吃,“虽然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但我相信大家总能找到他们喜欢的食物。我妈妈就很喜欢吃中国蔬菜,她觉得很新鲜,味道好,烹饪得比加拿大精致多了。”

   斯蒂文期待,中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真实现状。“如果中国政府能在海外宣传方面多花些功夫,可能会吸引更多人考虑将中国作为下一个旅游目的地。”(《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马玉洁 匡林 蓝建中 特约撰稿 青溪 发自新加坡、悉尼、东京、温哥华)

【纠错】 [责任编辑: 丁峰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08111865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