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气候大会往事:当“拖堂”成了传统节目

2015年12月10日 17:22:06 来源: 新华网

  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不拖堂的气候大会。

  新华网北京12月10日电 气候大会的一个几乎不变的节奏就是最后一天必然拖堂,近乎成了传统。记者经历的哥本哈根、德班、利马等等大会,无不从最后一天开始进入”加时赛“。

  挑灯夜战是小菜一碟,关键是到凌晨犯困咋办?困到极点,能抢个沙发,而不是席地而睡十几分钟,对气候大会最后一天的报道记者来说,已经是奢侈而幸运的了。而谈判官员们更苦。也难怪,攸关各国利益,不把各类协议的细节敲定,是不会散场的。

  最后阶段往往最需要冲刺,也最艰苦。大家对48小时不睡的“拉力赛”也见多不怪了。

  巴厘、哥本哈根、坎昆、德班、多哈、华沙、利马……,十几年的气候谈判,新华国际客户端发现,气候大会还真的从未准点结束过。

  作为参加过多次气候大会的记者,我们发现,每次都是夜晚现场记者“躺倒”一片,谈判专家和官员或挑灯夜战,或抓紧中场休息时间打盹十分钟。其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往事真的让人不堪回首。往往巨大的会场全天灯火通明,分不清昼夜,难怪一些代表调侃:“我们过着‘亮’无天日的生活!”

  “今年你们记者如果采访气候大会订飞机票,要留有余地。会议通知是12月12日结束,一定要订13日甚至14日返程机票才行。”去年,利马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会前就嘱咐记者们,“不是会议有可能推迟,而是没有不拖的气候会。从中可以看出气候谈判之艰苦,不光消耗体力,也磨炼意志。”

  记者也曾记得,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12天会议,拖堂整整一天,代表们连续昼夜谈判,都疲惫不堪,生理近乎达到了极限。乃至代表英国的英国气候变化大臣米利班德情绪失控,在大会上当众发飙说,“赶紧结束这个会议吧,没必要在这里费体力!”

  拖个一天多的会议已经算好的,2011年底的德班气候大会,12天会议,14天才结束。

  大会加时的最后两天,不仅代表团高度紧张,我们记者也很累,因为随时可能出结果:要么出决议,要么宣布大会“黄”了,各自散伙。气候谈判的民主机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逐条讨论全体一致,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对决议的任何一条不满意,都可以发表长篇大论,如果分歧太大谈不拢会议就“黄”了,所以我们必须打起12分精神紧盯会场。

  从10日凌晨进入“加时赛”开始,报道这次大会的6名新华社记者和一位当地报道员,基本就没有休息过。好在南非东道主对新华社很重视,在大会的媒体中心给我们分一个10多平米的工作间,可以看到会场直播电视,累了也可以拼几张椅子打个盹。那些没有工作间的同行们,就只有到处睡了。

  每每气候谈判,最后一天会场不关门,到处都会有席地而睡或的记者,能抢到个沙发,已经是豪华待遇了。一些记者打趣说,连睡觉也分等级,倒头睡、墙边地上睡、椅上睡,沙发上睡。最后一种最幸福。

  是的,现场风云变幻,最后时刻,谁也不知下一秒会有啥消息,只能在会场将就打盹了。

  本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则表示,“时间非常紧张,可能一场会接一场会,时间计算到每一分每一秒。”从历次气候变化大会的经验看,延期形成最终结果已屡见不鲜。由此看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也不能排除延期达成协议的可能。(记者杨骏、陈勇、赵焱,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纠错】 [责任编辑: 许义琛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8128518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