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新闻背景: “世界丝绸之源”: 钱山漾文化遗址

2015年06月25日 16:31: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 中国考古学家于2014年11月命名了一种新型考古学文化——“钱山漾文化”。学界认为,“钱山漾文化”与年代稍晚的“广富林文化”一起,填补了我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的缺环,对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和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多位知名考古学家一致认为,从出土器物组合及其特征、分布范围来看,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作为一个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已经比较清晰,文化面貌独特并有充分的考古地层学证据,因此将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钱山漾文化”。

    钱山漾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公里的潞村古村落(现属吴兴区)。1956年和1958年,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遗址进行了第一、二次发掘。2006年该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和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市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了第三、四次发掘。

    钱山漾遗址原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个村落,距今4000多年。早在20世纪30年代,慎微之先生首先发现并有著述发表。1956年,在河水干涸的浅滩上采获石器数千件。同年3月和1958年3月,又进行过两次科 学发掘,出土了陶质的鼎、罐、壶、盆、钵等器皿以及纺轮、网坠等纺织工具残件。出土物中还有石质刀、斧、锛、犁等生产工具和稻谷、蚕豆、甜瓜、毛桃、花生等植物种子,从而说明湖州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具相当水平。遗址中出土的残绢片和丝织品是我国和世界上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蚕丝织品,以实例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发祥地。因此,钱山漾遗址也被认定为“世界丝绸之源”。

    遗址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731.5平方米。遗址堆积丰厚,内涵丰富,出土遗物陶器、石器居多,陶器主要有鼎、豆、簋、壶、罐、鬹等。有机质文物数量多,保存好,有篓、篮、簸箕等竹编和桨、杵等木器,还有家蚕丝织的残绢片、丝带、纺线和麻布、麻绳等。钱山漾遗址是目前出土有机质文物最丰富的文化遗址之一。作为我国和世界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家蚕丝织物,遗址出土丝织物的 平纹结构、密度体现出新石器时期人类的纺织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残绢片采用平纹织法,其经密、纬密每厘米各是四十根。遗址中,还出土了麻布片、麻绳等纺织品,说明当时太湖流域丝麻织品和养蚕、桑苎种植,已经相当发达。

    遗址还出土了木桨,证明当时已有原始的木船或竹筏。出土的石、陶瓷制成网坠、骨制的鱼标、丝线或亭麻线编织成的渔网,说明已经有了多种捕鱼工具。太湖流域的先民当时已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遗址中还出土了二百多件竹编器物,有箩、筐、席、竹绳等。竹子被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耕种、纺织、 捕鱼(竹制“倒梢”捕鱼器)等诸方面,乃是我国竹器编织技术史上的重大贡献。

【纠错】 [责任编辑: 雷东瑞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75127950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