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政治人物的长相有多重要

2015年06月25日 09:16:36 来源:《环球》杂志

    无论对手带着怎样的“酸葡萄”心理挖苦颜值高的政要,在竞选和上任后的一段时间里,颜值效应依然暗暗发挥着影响。然而,从政向来不是“一美永逸”的事,在耗尽颜值优势之前,最好能尽快展示你的真材实料。  

    美国喜剧名人赛琳娜·斯壮最近在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上捅了马蜂窝,她让记者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在总统选举期间不讨论希拉里的外貌,因为那不是新闻。

    如果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仅仅因为希拉里是女性候选人就过于关注其发型妆容显然是不对的,但如果认为新闻报道在总统选举期间不应该涉及候选人长相,或认为长相与政治选举无关,那就太天真了。连《经济学人》都认为,领导人要达到职业生涯的最高点,长相(以及身高、肌肉、语音语调)和成就一样重要。

俄罗斯总统普京

    “以貌取人”的政治逻辑

    一个名为“最性感国家领导人”的网站博得了不少关注。这家网站把各国领导人按照长相排名,位列第一的是丹麦的美女首相赫勒·施密特。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排在第15位,俄罗斯总统普京则位列第33位。

    在去年的克里米亚紧张局势中,美女检察官娜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凭借闪亮的金发和完美的五官获得全球媒体的关注,更摇身变为克里米亚的重要政治人物。

    心理学家分析,选民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根据候选人的外貌来判断他们是否有能力,是否勤奋、诚实、可信。特别是在其他信息不足时,长相就成为最直观的判断标准。

    当然,这种情况与当代政治传播有密切的关系。政治活动已经不再像希腊城邦社会那样局限在小范围内,可以在广场上就把观点传达到每一个人。在稍稍有些规模的社会,政治活动的大众传播就已经纳入长相这一变量,中国魏晋时期就有以容貌选拔官员的制度。

    当代政治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政治人物的外貌在政治传播中被无限放大。

    在美国,总统选举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电视辩论,候选人团队会就场地布景、人员站位、活动范围等争得不可开交,竭力将候选人的最佳状态展现给选民。在攻击对手时,长相也是一张牌,如果长得不如对手,有人还会从对手是不是染发整容入手,暗指欺骗选民。

    不仅如此,媒体在西方选举政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推动了“以貌取人”现象的存在。一些热门美剧甚至将这一现象投射在剧情中。

    在美剧《国务卿夫人》中,女主角麦考德在就任国务卿前是一位大学教授,她习惯低调随性的装扮,颜值也算不上惊艳,那时的她对个人形象的打造并不感冒。就任国务卿后,她甚至婉拒了参谋长派来的私人形象专家,专注于处理国家事务,此时的民众对麦考德评价平平。但在后来的一次公开亮相时,麦考德一改平时风格,一袭红色套裙示人,瞬间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一时间,对国务卿女士形象的正面评价不绝如缕,就连她的儿子都说:“发生了那么多大事,新闻里却都在报道麦考德的新衣服。”

丹麦首相施密特

    戏剧性的情节将美国媒体“以貌取政要”的态度和盘托出。以色列海法大学一份研究显示,长相给新闻从业人员话题,在决定媒体是否青睐于报道某位政治人物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同样可以反过来理解,即那些长相不错的政客更愿意在媒体的镜头前曝光,他们会更加讲究穿着外形,以求更加“上镜”。

    事实上,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环境的局限。印度、巴西等地的研究人员都得出了类似结论。为了探究这种政治逻辑的实际作用,政治学者们还通过数据和实验进行了分析。

   1 2 3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余申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43127948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