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伊斯兰国”成了中东“地鼠”

2015年05月28日 07:43:19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东噩梦刚开始

  据叙利亚通讯社报道,26日,叙利亚政府军向国内多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据点发动攻势,并摧毁多个据点。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发言人阿萨迪也于当天宣布,政府军和民兵组织将同时发起军事行动,力图收复此前被“伊斯兰国”占领的安巴尔省府拉马迪。

  两国的军事行动,使“伊斯兰国”连日来的猖獗终于有所遏制。尽管,据外媒报道,“伊斯兰国”已经占领了伊拉克安巴尔省近80%的领土和叙利亚近一半的领土。

  时间要追溯到两周前,5月17日,“伊斯兰国”开始进攻伊拉克安巴尔省府拉马迪,政府军仓皇撤退,留下大批武器装备。拉马迪是伊拉克地区的军事重镇,它的沦陷被认为是伊拉克政府军自去年夏季开始全面反攻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

  而噩梦却才刚刚开始,5月21日,“伊斯兰国”又全面攻占了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巴尔米拉的沦陷使“伊斯兰国”控制了叙利亚一半领土和几乎所有的油田和天然气田,巴尔米拉与周围的沙漠以及伊拉克的安巴尔省连成一体,让“伊斯兰国”具有了地理上的连贯性。

  去年11月,美国曾称“伊斯兰国”已经由攻转守。而连日来,“伊斯兰国”的疯狂反扑,说明此前的估计太过乐观。

  各方矛盾生顽疾

  去年9月,美国对“伊斯兰国”“宣战”,俨然是各个反恐同盟国间的盟主。而此次战况失利,国防部长卡特却将矛头指向伊拉克,认为其缺乏斗志。他表示,美国可以提供培训和装备,但不能提供斗志。

  卡特的这番话尽管有推卸责任之嫌,但一定程度上也揭露了一个事实:不仅仅是伊拉克,伊叙两国在应对“伊斯兰国”的问题上,确实不够“给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尽管阿巴迪领导的伊拉克政府是温和的什叶派,但伊拉克国内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并未缓和,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逊尼派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中西部地区的统治。此次“伊斯兰国”占领的安巴尔省,就完全是逊尼派民众的土地。

  而叙利亚的巴沙尔政权则因国内的混乱局势自顾不暇,更难抽身应对“伊斯兰国”组织的进攻。叙利亚政府军人数仅有十几万,除对抗“伊斯兰国”,还要应对反政府武装威胁。据叙利亚国家电视台报道,24日,政府军在一次解救活动中,就因为发动空袭致大约300名反对派武装人员死亡。

  有分析指出,除了两国自身原因外,中东地区各个国家间的利益角逐,也给“伊斯兰国”组织带来可乘之机。例如,伊朗是中东地区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重要力量,但美国、沙特等国则唯恐伊朗借此机会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伊斯兰国”就是抓住了中东地区各股势力间的矛盾点,才能得以不断壮大。

  反恐之路仍漫漫

  此前,英国《卫报》曾撰文分析,美国一度津津乐道于遏制“伊斯兰国”的成功,称“其资金和武器开始匮乏,补给出现问题,不得不靠宣传伎俩维持士气”。而近日“伊斯兰国”的反扑行动,迫使各方开始重新思考美国于去年9月宣布打击“伊斯兰国”组织时制定的空袭战略。

  对此,白宫和国防部一再重申将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战争保持“有限介入”,并不会派遣地面部队,但会继续向伊拉克提供武器。正如卡特在电视节目中所表示,打击“伊斯兰国”,还是要依靠伊拉克人民。

  面对“伊斯兰国”这只顽强的地鼠,各方尽管深以为患,但在“灭鼠”态度上,依然各自“心怀鬼胎”。分析称,打击“伊斯兰国”的关键,在于要整合区域内各种力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结阵营,如果力量各方继续各行其是,那么“伊斯兰国”仍会保持现状甚至继续壮大。

  此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曾撰文分析,“伊斯兰国”真正的危险,在于成为该地区的永久组成部分。殷罡则认为,“伊斯兰国”从形成到壮大,除了美国撤兵伊拉克留下的权力真空外,更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扬汤止沸,抱薪救火,外部力量的推进,并不能从根源上消除恐怖主义。“伊斯兰国”能否覆灭,关键还在中东自身,这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 毕秋兰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01127850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