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伊斯兰国毒瘤”缘何仍在扩散

2015年05月24日 14:36:3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车玲)近日,一度被美国判断为“由攻转守”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大举反扑,相继攻占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和叙利亚古城台德穆尔。更有报道称,该组织已向东南亚渗透。在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对其持续进行打击的情况下,“伊斯兰国”这颗长在中东、威胁全世界安全的“毒瘤”为何仍呈扩散之势?

  首先,伊拉克和叙利亚各自复杂的国内形势为这颗“毒瘤”的“恶化”提供了土壤。

  在伊拉克,教派冲突制约了打击“伊斯兰国”的效率。萨达姆政权倒台以来,逊尼派一直受到什叶派主导的政府打压。“伊斯兰国”本身是一个逊尼派极端组织,安巴尔省等地区也有大量逊尼派民众聚居。什叶派主导的政府难以团结当地逊尼派武装力量打击“伊斯兰国”,政府对逊尼派武装的强大也抱有戒心。

  在叙利亚,国内混乱局势使得队伍并不强大的政府军在打击“伊斯兰国”上力不从心。除应对“伊斯兰国”威胁,叙政府军还面临国内其他反政府武装的挑战。此外,美国和地区其他国家由于忌惮巴沙尔政权客观上得以巩固,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拒绝与叙政府进行合作。

  其次,“伊斯兰国”组织机构的完善程度及对其控制区域的管理能力,都出乎国际社会的意料。“伊斯兰国”武装力量的“骨干”不少是当年萨达姆麾下的军官,具有训练部队和指挥作战的丰富经验,并通过控制油田贩卖石油、海外募捐、收取绑架赎金和在其控制区“征税”等手段积累了大量资金,为其扩大组织、开展恐怖活动打下基础。

  同时,“伊斯兰国”本身具有极强的蛊惑人心的宣传能力,不仅在全球极端组织中“声望”日益高涨,更是不断吸引“新鲜血液”注入。目前,中东地区多个国家的极端组织已宣誓效忠“伊斯兰国”,“基地”组织一些分支机构也与之遥相呼应。据媒体报道,“伊斯兰国”已向东南亚地区渗透,在马来西亚已完成第一阶段成员招募及训练,印尼也有至少600人到叙利亚和伊拉克加入“伊斯兰国”。

  此外,美国应对“伊斯兰国”战略“治标不治本”,地区各国“人心不齐”,也是各方打击“伊斯兰国”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美国目前对打击“伊斯兰国”的战事仍然保持“有限介入”的态度,即一方面继续空中打击,另一方面向伊拉克提供武器和军队培训。显然,“外科手术式”的空袭也只能“哪儿疼医哪儿”,不能从根本上斩断“伊斯兰国”的根基,且“伊斯兰国”武装力量分散在普通民众中,空袭时必然有所顾忌。

  支持打击“伊斯兰国”的地区国家也各有所虑,都指望“伊斯兰国”成为消耗自己地区对手实力的工具,而不愿看到在削弱“伊斯兰国”过程中对手影响力上升。

  可见,铲除“伊斯兰国”绝非易事,需要协调国际和地区各种力量,团结一致,共同作战。这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政治决断,能否冲破教派冲突和政治角力的羁绊,成为是否能有效打击“伊斯兰国”的关键。

[责任编辑: 白羽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538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