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连线西藏灾区一线记者:通往“孤岛”樟木镇的“生命线”全线抢通

2015年04月28日 22:48:24 来源: 新华网

  连线新华社“4·25”抗震救灾西藏一线指挥部总指挥、西藏分社社长张晓华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 王俊景)当世界的目光还聚焦在尼泊尔时,西藏被地震波及的消息和造成的灾害更让亿万中国人感到揪心。新华网就最新救援情况连线了新华社“4·25”抗震救灾西藏一线指挥部总指挥、西藏分社社长张晓华。

  新华网:非常感谢您接受新华网的连线采访。我们知道,受尼泊尔强烈地震的影响,我国西藏日喀则市三县受灾也非常严重,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的伤亡情况?

  张晓华:我们受灾比较严重,地震目前已造成25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新华网:由于西藏地震灾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这次地震也引发了塌方、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到底有多严重?又该如何做好预防呢?

  张晓华:在西藏地区,地震过后,次生灾害非常严重,余震不断,到目前已经发生十来次了,到今天还有余震。本来已经修通的道路,在余震过后,就又被毁坏了。刚刚开通的前往樟木的道路,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块落石被毁,或者因泥石流堵塞。

  西藏面临的主要是道路问题,它的雪域高山道路非常曲折,道路一旦被堵塞,生命通道就被堵了,尤其是震区救援非常困难的时候,道路的抢通至关重要。

  现在的次生灾害主要出现在道路上,还有前几天的暴雪天气也给救援带来麻烦。暴雪过后,天气一放晴,雪一经晒,发生膨胀,就会导致雪崩。

  新华网:救援的黄金72小时刚刚过去,您能否介绍一下最新的救援情况?在救援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困难?

  张晓华:今天最令人高兴的是,连续三天都没有打通的通往樟木的道路今天下午打通了。这三天里,樟木就像一座孤岛,5000多人被困,缺水断电,通信中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为此十分着急。

  这条道路打通之后,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4·25”地震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邓小刚接到道路打通的消息,向大家转达之后,全场掌声雷动,有人流下热泪。因为这是一条“生命线”,我们的解放军、武警部队、武警交通部队和当地公安、消防以及公路部门全力配合,打通了这条线路。这是前线救援最新的情况。

  新华网:现在,当地的供水、电力、通讯和网络都恢复了吗?

  张晓华:西藏日喀则市18个县区全部受灾,但受灾的程度不同,最严重的三个县分别是吉隆县、聂拉木县还有定日县,这三个县辖下又有三个乡镇受灾最为严重。吉隆镇的电力和供水正常,但樟木镇和另外一个乡镇则断水断电断通讯。

  现在通往樟木镇“孤岛”的“生命线”打通之后,中国电信的手机可以使用了,其他的还没恢复。电力正在抢修当中。

  新华网:当地民众的情绪如何?

  张晓华: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尼泊尔,西藏地区也受到影响。可以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全力以赴救援。当地的灾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所有在藏部队、所有军种都参与到救援当中,各级党委政府放下手中的工作,全力投入救援。9架解放军直升机深入灾区,昨天3架直升机直接进入吉隆,为困在那里的群众送水、食物和药品,并运出那里的伤员。

  今天下午经外交部协调,解放军的直升机飞过尼泊尔边境,接回了很多我们在尼泊尔的工人,新华社记者在直升机上跟着拍了视频和照片。在视频中我看到,当地地震灾区,一边塌方不断,另一边,当中国工人们看到解放军的到来,很多人都在欢呼。我们的祖国强大了,解放军为了人民全力以赴救援,所以老百姓心里非常高兴。

  二十多位新华社记者遍布灾区一线,很多都是徒步进入灾区。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受灾老百姓情绪稳定,对政府表示感谢。

  新华网:救援物资是否已经发放到位?

  张晓华:因为运往“孤岛”的物资要靠飞机运送,救灾物资还没有完全到位,但已经送到灾区的已经全部妥善分发。

  由于物资都在路上,等着道路打通。有的靠直升机运,要求所有物资减少所有环节直接发放到县乡。

  物资包括帐篷、棉被、大衣和药品、食品还有矿泉水。

  新华网:我们在报道中看到,这次的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一些非常感人的事迹。有没有让您特别有感触的事件?

  张晓华:感人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经过采访就能感受到。譬如,有一些困在“孤岛”上的群众,当地的干部将他们组织起来,领着留下来的几千人守望相助、互相关照。还有我们的解放军,包括边防部队、消防部队、武警部队,涌现出的事迹很多很多。

  新华网:地震发生后,我们的记者直奔灾情最严重的聂拉木、吉隆、定日三县,并突进“孤岛”樟木镇进行报道,过程可谓非常艰辛。我们在报道中看到,前方记者数日来不眠不休。我听您的声音非常嘶哑,一定是十分艰辛。您可否介绍一下新华社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做好这次报道的?

  张晓华:这确实是我的亲身体会。可以这么说,中国几乎所有的地震等自然灾害、重大事件,都有新华社记者出入一线。新华社在长期的报道中养成了这种神圣的使命感。

  新华社西藏分社在地震发生后20分钟就发了快讯,紧接着兵分两路,一队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吉隆县,一队去往聂拉木县樟木口岸。这两个地方距离拉萨市分别是800公里和700多公里。

  地震发生在当天下午两点半左右,我们在三点半就出发了,准备好卫星电话、睡袋、发电机以及所有的应急设备。在26号凌晨,我们才抵达目的地。

  那天,大雪纷飞,我们的记者冒着暴雪,在凌晨才到达灾区,然后就深入一线。尤其在几个点,包括樟木镇“孤岛”,由于道路不通,我们的记者背着行囊,带着电脑、相机和摄像机,徒步15公里进入樟木镇,沿路随时还有石头滚落。记者们还要坐着直升机,一天来回几趟地飞,新华社的记者可谓不辱使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新华网:后续的增援报道队伍是否已经抵达,将会如何部署?

  张晓华:地震发生后,新华社总社迅速派出的几名骨干记者于昨天下午抵达拉萨,紧接着乘4个多小时的汽车来到了报道一线指挥部。夜里抵达后,连夜开会研究,凌晨驱车500多公里去往一线。现在还在路上堵着。因为突发塌方,他们还滞留在塌方边上。

  今天下午,四川分社又支援我们两名记者,一名摄影、一名摄像。现在我们的报道力量根据灾情的状况也在考虑增加。如果没有更大的灾情发生,我们20多个记者就可以完成报道。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5127744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