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中企投资欧美,相互调适谋共赢

2015年04月01日 07:31:44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国企业到西方投资已引起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研讨会在欧美多地举行。图为日前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一个关于中国投资新趋势的研讨会现场。任彦摄

  资料来源:新华社

  2015年3月3日,西班牙巴塞罗那,联想集团在201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出多款产品,包括摩托罗拉智能手机。2014年10月30日,联想集团完成从谷歌公司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

  2014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大型对外投资并购项目的领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对欧美国家的投资开始保持较快增长。专家指出,随着中国企业走向欧美市场,双方都要学会调整,积极适应

  春节前夕,中国民营企业复星集团成功收购法国度假村集团地中海俱乐部公司。春节过后,锦江股份以13亿欧元收购卢浮酒店集团100%股权在法国巴黎完成交割。中国企业正在走向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对于中国投资这种经济“新常态”,西方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都需要理性认识、客观分析、正确对待。

  面对中国企业这股“新生力量”,西方应摒弃毫无事实依据的担忧

  过去很长时间,中国企业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进行投资,现在开始向发达国家市场进军。西方知名品牌企业如沃尔沃、维他麦、AMC影院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等被中国企业收购,还有一些大型企业并购项目正在洽谈中。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企业日益壮大,中国投资在西方市场将会迅猛增加。

  面对中国企业这股“新生力量”,西方的反应很复杂,其中不乏担忧和猜忌。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情绪。2005年6月,中海油宣布以总价185亿美元价格全现金收购优尼科,希望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的市场相结合,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然而,雄心勃勃的并购计划引来美方关注。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33比92票压倒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终止这一并购计划。中海油迫于压力撤出。2012年10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指控中国企业华为和中兴“对美国构成安全威胁”。结果发现,所有指控都没有事实根据,不是道听途说,就是凭空臆想。

  对于外资进入,西方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反应。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进入欧洲市场时就遭到强烈抵制。欧洲人认为,美国政府通过该公司向欧洲输出美国文化,也会利用该公司在欧洲的网络从事间谍活动。欧洲反美阵营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即“可口可乐殖民化”。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对中国企业的抗拒更甚。在政治上,西方担心中国企业会危及国家安全;在经济上,西方认为中国企业会引发不公平竞争;在社会文化上,西方害怕中国企业会引导劳动力工资的降低。西方对中国企业的种种担忧并非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想象之中。这种负面想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而不信任则源于对中国企业的一种“原罪”认定,即认为中国政府在“操纵”中国企业。

  中企海外投资的动力是自身成长需要,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移动

  其实,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赴海外投资,同世界上大多数企业一样,是由经济力量而非政府意志所驱动的。中国政府号召中国企业“走出去”,但中国企业能否“走出去”,其决定因素还是自身实力,而非政府扶持。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也都鼓励本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该国企业是由政府操纵的。中国企业到西方投资,应被视为经济行为,而非政治行为。

  中国企业到西方投资,主要目的是想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从而变得更有竞争力。具体来说,主要有四大商业动机:一是获得最新和最先进的技术,二是广纳天下高级管理人才,三是谋求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四是全球多元化布局,降低经营风险。欧美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严重,企业资金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中国企业转战西方,但中国企业西向投资的根本动力还是自身成长所需,以及参与构建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商业冲动。

  对于复苏缓慢的西方经济来说,中国投资可以带来诸多好处。首先表现在经济上,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税收,让濒临倒闭的企业重获生机,让落后破败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其次表现在社会上,可以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可能性,增加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机会;第三表现在政治上,可以增加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促进两国政治互信。

  为所有企业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才不会自断财路错失发展机会

  中国企业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进入国际市场,全球经济格局正在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发生着变化。西方把中国投资拒之门外无疑是自断财路,对中国投资采取怀疑和打压的态度也不可取。西方应该采取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不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而是要明确中国投资的领域,做好中国企业和当地企业的沟通工作,为所有企业公平竞争搭建一个法律平台。

  与西方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整体上还显得年轻,在国际市场上相对经验不足。在成为全球化企业的道路上,中国企业还有很多功课需要学习。好在中国企业善于学习。首先,需要认真听取当地顾问的建议,在熟悉当地环境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其次,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不可太快,先少投一些,逐渐建立起信任后再决定完全并购;第三,主动与西方各界进行沟通,跨越文化壁垒,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树立一个负责任、可信任的长期投资者的企业形象。

  中国企业从未如此近距离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中,西方对这个新面孔打量、审视在所难免,但如果给予过多的苛责和情绪化的拒斥,不仅会错失发展良机,也会违背自由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当今这个经济相互依赖的世界,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这个目标,西方和东方都需要重新认识对方,调适自己。

  (作者乔尔·巴克勒,为美国前沿战略集团副总裁、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走向西方》等书。人民日报驻比利时记者任彦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 栗一星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27644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