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走向大海,福建续写光荣与梦想

2015年02月10日 10:35:36 来源: 福建日报

  《丝海梦寻》剧照(资料图片)

  开元寺

  福建省博物院内的独木舟

 

  “闽在海中”,“海者,闽人之田也”。

  这是两句流传颇广的话,往往用来描述福建与海洋的关系。前一句,来自先秦古籍《山海经》,后一句,则出 自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两句话相隔两千多年,但都揭示了一个事实:从古至今,福建与大海的缘分,密不可分。

  面朝大海,是福建的地理优势,港口众多,是闽人创造辉煌的起点。如今,随着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福建,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又一次站在历史机遇面前,准备续写光荣与梦想。

  丝路帆远,港口兴起盛极一时

  【毫无疑问,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航线,而福建,在这条航线中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0年11月的一个凌晨,一条造型独特的独木舟缓缓停靠闽江,岸边等待的人群发出一阵欢呼。从独木舟下来5个船员,他们都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是南岛语族的后人。4个月前,他们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出发,航行来到福州,以此证明:独木舟可以横跨太平洋,南岛语族的根在福建,而福州就是他们祖先出发的地方。

  历史考古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今天,步入福建博物院,仍然可以看到福建先民使用过的独木舟。福建人在海上的光荣,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书写的。

  新石器时代,福建沿海的古越先民就“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他们通过独木舟渡海到台湾定居。

  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闽台两地的原始先民继续顺着海流南下,足迹遍布太平洋上的每一个岛屿。

  西汉时期,闽越作为汉王朝南方的一个诸侯国,已经和海外地区有贸易往来。福建文史专家卢美松介绍,随着东冶港的设立,福州很快成为当时全国四大对外港口之一。据《后汉书》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汛海而至。”由此证明,东汉时期,福州已成为我国对中南半岛地区沌口贸易的重要转运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中原移民大量南下,促进了福建沿海的开发。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曾在福建设置“典船校尉”。西晋时期,政府又在福州建立“温麻船屯”,专门管理造船事宜。可见当时,福州地区的造船水平,在国内已是首屈一指。

  到了唐代,由于“怛逻斯”之战的失败,“安史之乱”的折腾,中国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对外经贸交流重心渐渐向海上转移。福州适逢其会,发展起繁盛的海外交通和经济贸易活动,成为唐朝南方三大海上贸易中心之一。

  南宋时期,由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政府非常注重对外开放,国家的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要靠海外贸易的收入来维持。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福建经济日益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明代,泉州港地位衰落,福州对外贸易则进入鼎盛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大都在福州太平港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这趟伟大的航程中,少不了福建人的参与。在浩大的船队中,来自福建的水手不可计数。而福建漳平人王景弘,更是与郑和职位相当的正使。

  然而,辉煌过后却是持续近百年的海禁,直到漳州月港的出现。月港最初是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港口,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在漳州月港开放“洋市”,月港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商人出海贸易港口,号称“天子南库”。那时的月港,贾肆星列,居民数万家,俨然东南一大都会。

  明清战乱,加上之后清代统治者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尽管偶有昙花一现的繁盛,但福建港口渐渐衰落,扬帆海上的日子,渐渐远去。

   1 2 下一页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7512747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