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记者手札:我与金正恩的第一次见面

2015年01月13日 13:25:48 来源: 新华国际

    驻朝鲜两年零四个月,一晃而过,也是匆匆。离任朝鲜之后,很多人问记者有没有见过金正恩,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是很多次。

    现在仍然记得第一次见到金正恩的经历。记者是在2012年4月10日到达朝鲜的,如前所述,这时候正是金正日逝世后,朝鲜最新的领导人金正恩刚刚上台,又逢朝鲜重大节日“4·15太阳节”即将来临,来平壤报道的各国记者瞬间也多了起来。北京的快递公司答应记者最多一周到达的托运行李迟迟都没有运到朝鲜平壤,以至于记者在相当长的采访时间里只有寥寥的几身衣服,甚为痛苦。

    作为历史悠久的新华社平壤分社的第一个电视记者,感觉就像苏联电影《兵临城下》的瓦西里一样,拿起放在分社多年的电视设配,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环境,就匆匆踏上新闻的战场,一天天、一场场紧张忙碌的采访工作就此展开。

记者出发采访的车队。

    这段特殊时期密集的朝鲜采访活动,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记者不会知道明天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和采访内容。因为朝鲜外务省都是提前一天告诉各国记者第二天何时到达平壤的羊角岛酒店,统一安检、统一上车。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长时间的等待。记者只有从安检的严密程度来猜测当天可能会有什么活动,可能会有什么人参加。

    2012年4月13日,一如往常,拿着摄像机、三脚架、钟爱的自家5D Mark II相机早早地来到羊角岛酒店,发现安保人员很特别、安检也极其严格,手机、钥匙、打火机等统统不准带,各类器材、背包全部过安检设备,电池拆下再装上、相机镜头和机身要分离,组装之后要对着特定的位置拍摄以检验是否是摄像设备。甚至于记者背包里镜头形状的水杯都受到了格外照顾,拧开喝口水。

    如此严格,心里估计这次采访活动可能会有大领导出席。一如既往,漫长的等待之后,收拾安检完的设备。上车出发。

    到达一个山坡脚下,记者下车。刚没走几步,突然记者群跑了起来,估计是要抢位置。作为比较年轻的记者,自然从来不甘落后。左手三脚架、右手摄像机、前挂照相机、后背摄影包,气喘吁吁一阵猛跑,来到一个宽阔的平台,一看乌泱泱全是人。几万人?不,十万人。记者都被惊呆了。跳下去刚刚把设备支起来。这时有人告诉记者,所有记者跑到的这个位置不对,瞬间感到崩溃。

铜像揭幕仪式前。

    转移阵地,挤到人群最前面,一根粗大的绳子拦在记者面前,不能再往前,突然发现这个位置是拍不到主席台的。这时候掌声阵阵、声音雷动,隐约看到台前中央一排人齐整整的站在那里,中间的就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仪式马上要开始了。

    赶紧地,记者又转到人群稍往后的位置。因为这个活动场地前高后低,摄像机三脚架伸到最高,无数人的后脑勺挡在那,根本拍不到金正恩。情急之下,记者把三脚架伸到最高,再抱起三脚架,勉强可以拍到金正恩。时间长了,汗湿衣襟、身体发抖,镜头也跟着抖,不是长久之计。功夫不负有心人,记者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箱子,一名朝鲜记者正在那拍,记者连说带比划,恳求这个朝鲜记者让个位置让我拍一两分钟,非常感谢,这位朝鲜同行爽快地答应了,一共让记者上这个所谓高位的箱子三次之多,清楚稳定地拍到了金正恩的画面。心中石头落地,还算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还有清楚地记得,当时旁边有一个穿着帅气军装的人帮记者拿包和扶三脚架,后来得知,他是和记者住一个院里的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武官,一并感谢。

    这就是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第一次见面的经历,这次的活动是当天被推举为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参加的金日成、金正日铜像揭幕仪式,并有平壤数十万民众参加。

    此后的驻外岁月里,朝鲜多次阅兵,各种高访加上新年晚会等等,多次见到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可以透露一下,朝鲜最高领导人和记者同为80后且都很喜欢篮球运动。(新华社驻朝鲜记者 曾涛)

西方记者看不到的朝鲜(七):飒爽女兵

西方记者看不到的朝鲜(六):“主体”朝鲜的焰火

西方记者看不到的朝鲜(五):朝鲜校园女生

西方记者看不到的朝鲜(四):“北女”

西方记者看不到的朝鲜(三):游行集会

西方记者看不到的朝鲜(二):朝鲜的心脏“平壤”

西方记者看不到的朝鲜(一):坐着飞机去朝鲜

青春派,炫精彩。扫一扫,带走新华炫闻。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165127382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