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机关枪:一战成明星武器 被喻为死神手中镰刀

2014年08月29日 10:45:17 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抗日战场再次上演

  两大机枪巅峰对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4年从德国引进了最新改进型马克沁机枪的全套生产设备,并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仿制定型为“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成为国民党军的制式装备。至1948年,共生产35272挺。这还不包括各地方武装自行仿制和通过其他渠道引进的马克沁机枪。

  另一方面,日本于1905年购买了M1897型哈奇开斯机枪的生产许可证,仿制定型生产了38年式重机枪,之后又改进出了92式重机枪。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中日两军之间再次上演了马克沁与哈奇开斯之间的巅峰对决。

  抗战结束后,两大不同流派的机枪又在风云际会之中,随人民解放军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海回眸

  历史上的著名机枪

  “捷克造”

  相对于马克沁、哈奇开斯等早期重机枪,轻机枪是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备弹量较小的步兵伴随支援型武器。轻机枪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一战中后期,而中国人最为熟悉的一款轻机枪就是俗称“捷克造”的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最初是由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提出设计方案,后经不断改进后,由布拉格军械厂与国营兵工厂勃诺合作生产,并于1926年4月正式定型列装。该枪自重仅9公斤,具有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维护使用方便,火力较强的优点。

  由于当时捷克在中国内战及中日关系中均处于一种超然状态,且该国急需通过武器出口创汇,因而在ZB-26型定型列装后不久就出口到了中国。不久后便被中国各地的兵工厂仿制,总产量达4万挺之多。当时,无论是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阀,还是红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大量装备这种机枪。

  在抗日战争中,“捷克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军队重火力不足的问题,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游击战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38年,在山西战场上的一座无名高地下,一名正在指挥作战的日军军官被ZB-26机枪的点射击中,当场毙命。正在当地采访的美国《生活》周刊记者记录下了这一幕,并在当年11月的《生活》周刊上报道了此事。

  “歪把子”

  在抗日战争战场上,与“捷克造”对垒的就是俗称“歪把子”的日本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该枪的设计理念源自哈奇开斯机枪。其基本设计要求是为日军班、组提供便携支援火力。为保证通用性,该枪采用了与“三八大盖”步枪相同的6.5毫米步枪弹。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弯曲,以使枪托的位置能满足抵肩据枪瞄准。“歪把子”由此得名。

  事实上,“歪把子”在中国战场上的表现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由于结构复杂而紧凑,“歪把子”对于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经常出故障。而且,由于两脚架过长,火线过高,而且位置非常靠前,不便于发挥机枪火力,正、副射手位置过于紧密,战场生存能力弱。当然,由于当时中国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日军,“歪把子”还能逞一时威风。到了后来的太平洋战场上,面对美军的枪林弹雨,“歪把子”的劣势暴露无遗,很多情况下,只有充当美军战利品的份儿。(刘健)

   上一页 1 2 3 4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26933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