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中国文化要“走出来”且要“走进去”

2014年07月21日 14:09:47 来源: 新华国际
分享到:

    新华网悉尼7月20日电(记者 赵小娜)悉尼歌剧院作为澳大利亚地标性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艺术家向往的演出圣殿,而中国各类艺术团体到悉尼歌剧院演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其中不乏目的不纯的“镀金”现象。

    “镀金”现象大多出现在一些文化社团和个人,他们以拉赞助的方式,或从企业,或从政府部门拿到经费出国演出,在国外以“对外赠票”的方式招揽观众,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收获“虚名”,以能回国更好发展。

    据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赵立介绍,近几年,国内团体到澳大利亚“镀金”的情况正在减少,因为文化部系统内部在三四年前就已下达文件,严控文化团体到悉尼歌剧院、金色大厅等地演出,不允许全部由政府投入去“镀金”的情况出现。

    赵立表示,“镀金”现象对中国文化“走出来”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

    首先,这种现象不可能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她说,这类艺术团组的目的是“镀金”,注重的是内宣,而非外宣。例如一场演出结束后,国内的报纸、网络报道铺天盖地,常以“人满为患”“爆满”“中国热”这样的词眼夸大事实,而在当地主流社会几乎没有宣传报道,知之者甚少,宣传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这种现象扰乱了当地的文化市场。据赵立介绍,文化部近十年来一直想把好的艺术作品推向市场,而在推广过程中,却遭遇到了市场的乱象。“这种以赠票和象征性收费的镀金和慰问性演出,使得我们优秀艺术产品走市场的步伐更加艰难,对我文化产业在国外的发展极为不利。”

    同时,有钱就能出国展演的现象造成了艺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不仅无益于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赵立认为,文化部此次发文严控艺术团体出国“镀金”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悉尼歌剧院、金色大厅其实就是一个演出场地,并不代表艺术水平。出国展演也一样,出国了并不意味着其优秀或受欢迎。

    关于未来该如何健康有序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赵立表示,我们应从优秀的中国文化当中,找一些对路的产品,根据不同的受众,量身定制。国内演出比较讲究大场面和大制作,而西方人讲究的是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此未来出国演出时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做到不仅“走出去”,而且要“走进去”。

    同时,赵立认为应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增加向主流社会推广的投入;尽量减少自己搭台、自娱自乐的演出;力争进入国外主流文化活动平台,例如参与当地的艺术节,加入他们的演出季,在国际的文化活动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而不是唱独角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此外,赵立认为文化交流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就是演出和展览,文化交流还包括思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交流,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的作用,比如针对不同的人群,有计划的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和论坛,深入到当地学校开办一些中国文化培训班,使文化宣传工作常态化、本地化,这才是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可持续性、有效的途径之一。

    悉尼文化社团澳华文联主席余俊武也向记者表示,20多年前,中华文化在澳大利亚是一片荒芜之地,没有文化土壤,20多年过来,市场虽乱,但土壤已经基本形成。“文化部现在的调控下来得非常及时,就像是把这个土壤踏平、休整好,为了在未来种植更好的东西,为以后更好地输出文化做前期的铺垫、去粗取精、疏通了道路,”他说。

    余俊武指出,文化想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要走本土化道路,只有本土化的经营模式才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着陆。他认为,未来的团组演出要更好地利用海外的文化机构,与他们合作承办,因为它们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也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品牌。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112677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