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中国外交不再“韬光养晦”了吗?
2013-12-27 08:26:50 来源: 新华国际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消息 据海外网报道,2013年的中国外交正是结合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做到了张弛有度,无论是大国关系、周边外交还是参与国际秩序构建,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013年,很多外媒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强硬”一词来描绘中国外交,传达了它们对中国的所谓“不安”。国内有些人也附和这种论调,认为中国外交风格正在转向强硬。

    这并非刻意夸张。有关“韬光养晦”是否应该坚持的辩论一直在持续。“韬光养晦”也许是内行外行、国内国外讨论中国外交时用得最多也最富争议的词。早些年,它阴差阳错地成为形容中国外交低调行事风格的标签,不过近来却有着被一些媒体撕下来的迹象。

    当“韬光养晦”一再被提起,很多人忘了这四个字后面还有四个字——“有所作为”。如果忽视了“有所作为”,那么继续辩论是否坚持“韬光养晦”就显得毫无意义。

    当中国坐上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位置后,这种辩论却来得很自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独立观察中国外交,一部分人更加强调中国外交在保卫国家领土主权上的作用,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外交应在改善中国国际形象上担负更大责任。而更多的人对中国外交的认识仍然混沌不清。这种混沌不清在平衡中国国家能力建设和中国参与世界秩序构筑的关系上显得尤为突出。

    “老二难当”,这是对中国现在最好的描述,其实也是对中国外交能力的挑战。如果把“强硬”这个标签贴在老二身上,它一定都当不长,德国、苏联、日本给了中国最好的前车之鉴。既然这样,中国外交需要往“强硬”上靠么?

    当然,更多持有中国外交“强硬”观点的人会从中日关系或者中菲关系中找到些论据。然而,中国维护主权的防御性举动与“强硬”所具有的进攻性特点没有任何关系。相反,面对日本等国无休止的挑衅,中国外交为维持地区和平做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媒体上报道的所谓“外交冲突”远远不是中国外交的全部内容。

    在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所谓的“强硬”外交新闻或许能占据报纸和网站的大量版面,但中国外交更需要的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它有着比以往更加深刻的含义,因为中国崛起的整个进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无论中国如何做,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在妖魔化中国上总是不遗余力。

    如果中国采取“强硬”外交路线,这必将造成西方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反弹,对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非常不利。而“韬光养晦”的思维可以尽量为中国真正实现复兴争取更多的时间,尽量为中国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2013年的中国外交正是结合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做到了张弛有度,无论是大国关系、周边外交还是参与国际秩序构建,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事实上,中国国力的提升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今天所指的“韬光养晦”的内涵与20年前肯定有所区别,今天所倡导的“有所作为”的对象以及方式与20年前相比,也肯定不会一成不变。因此,有关中国外交风格在2013年出现转变的看法只是一种非常朴素和感性的错觉。

    “强硬”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中国外交的关键词,一部分炒作这种概念的人只不过是为了继续推销“中国威胁论”,不过事实终将证明,他们离目标渐行渐远。

    (高望,海外网专栏作者)

+1
【纠错】 责任编辑: 林杉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雨后西湖晴归来
雨后西湖晴归来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34125921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