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呼吁:创新扶持不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2017-03-15 08:59:04 来源: 工人日报

  “到底有哪些创新扶持政策,企业弄不清”,代表委员呼吁——

  创新扶持不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与企业打交道比较多的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耿学梅代表,把企业的一些困惑带到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但出政策的部门太多了,到底都有哪些创新扶持政策,企业弄不清。”

  如何推动创新政策落地,增强企业对利好政策的获得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20多个一级预算单位握有资金分配权”

  “科技、教育、发展改革、经贸、财政等部门都涉及创新管理,多头管理、政策资金资源分散,影响推进创新的效率。”耿学梅代表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她以“创新资金部门分割”现象举例,在一些地方上,有科技资金分配权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等,也有质监局、环保厅等20多个一级预算单位掌握一定的科研资金分配权。

  “这就要求企业能摸清每个部门,有针对性地申请,但真正埋头做事的企业,哪有那么多精力去‘钻研’这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代表直言,“这让一些地方出现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

  在耿学梅代表看来,一方面,由于多头管理、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导致不少企业享受不到政策红利;另一方面,职责交叉的状况导致一些项目单位重复申报,一些企业套取财政性科技创新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

  耿学梅代表说,各部门尚未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科技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也无法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实施全面的评估。

  针对企业钻空子骗取科技资金,华菱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如代表很惋惜:“钱没有用到创新上,却用到了投机上,不利于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政策利好的获得感不强

  在广东代表团的一次小组讨论上,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代表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支持鼓励创新的政策相继出台,但一些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政策利好的获得感不强。

  对此,耿学梅代表认为,由于政策涉及多个部门,政策落实过程中各部门协调衔接障碍时有发生,同时各创新主体掌握和运用政策的难度加大,影响政策落实的效果。

  “创新扶持政策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各部门的政策也要无缝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代表说。

  “为保障创新活动有效开展,许多国家设置专门负责创新的政府机构。”耿学梅代表建议,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创新管理职责和资源进一步整合,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管理。

  “企业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创新环境。”刘汉如代表说。

  产学研分属不同部门管理

  “产业多归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管理,高校属教育部门管理,科研院所属科技部门管理。”耿学梅代表说,科技创新多头管理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表示,由于受不同部门管理,产学研彼此导向不一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市场导向非常明确。但与之相对应的高校、科研院所,却出现了学术导向、技术导向、专业导向,甚至是‘职称导向’‘课题经费导向’,技术研究往往脱离市场需求。”

  “这样做的结果是,科研立项存在虚化和弱化的现象,脱离了生产实际。”陈学东代表说。

  “研究脱离市场需求,真正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不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耿学梅代表举例,很多国家级的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

  目前,我国相继公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若干规定》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了完整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相关政策在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未充分考虑高校成本、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不科学、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委员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但他调研发现,还有很多高校没有成立。

  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董事长陈瑞爱代表认为,急需打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研究项目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进步真正推动生产力进步。

  此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今年,我国科技工作的重心将从规划部署转移到全面落实。”(记者 杜鑫 赵晓展)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责任编辑: 张新华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88112062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