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好记者讲好故事】陈曦:那些难忘的英雄
2017-11-01 07:59:24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图为2017年7月陈曦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参与建军90周年阅兵报道

  8月1日,我带着一身尘土和晒肿了的脸,从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回到北京。颠簸了八个小时的车程,下车的一瞬间我抬头看着周围的高楼,突然无比怀念这17天的采访。在那里,遇到的人,见到的事,已经不知不觉成了我记者生涯很深的一道刻痕。

  这17天,仿佛让我经历了一次大学军训,12个人的大通铺,没有网络,没有电扇,没有空调,甚至有时候没水。但是,作为新华社前期在训练基地的唯一一个女记者,这种艰苦条件并没有让我有丝毫的退却。

  因为和战士们相比,我们其实很幸福。为了保障记者住宿,战士们主动把床铺让给了我们,自己跑去睡帐篷、睡车库。

  在一间帐篷里,我采访了一个女兵,她叫高艺文,是海军陆战队女子侦察队副班长。她和其她79名海军陆战队女队员首次以战斗员身份亮相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场。

  今年刚满21岁的高艺文身材高挑、长相秀气,笑起来眼睛眯成月牙形。她第一次见到我时眼睛直愣愣地盯着我,许久说了一句,好久没有见到这么白的女生了。

  晒了这么多天,我还在抱怨自己晒黑了,而我眼前的这些女兵,黝黑的脸上血丝都清晰可见,却为了这次阅兵,甘愿在烈日下暴晒,却没有一丝怨言。

  年纪相仿,高艺文和我马上熟络了起来,她撩起裤腿给我看,在她小腿上,有一道醒目的暗黑疤痕。她说,这是一次武装泅渡时留下的。那次她在队伍的最前方开浪,没想到正好经过一片海蜇密集区域,小腿被海蜇的触角蜇中,当时就感觉小腿像着火了一样疼。原本可以申请上岸治疗,但是她还是忍着痛带领队伍绕开了海蜇区。因处理不及时,被蜇伤的地方留下一条长长的疤痕。

  这样的伤疤对于这些“两栖霸王花”来说实在稀松平常。她说,既然战场没有男女之分,训练场上咱们就得把自己当条汉子。

  在训练基地现场采访,尽管气候炎热、保障条件差,但前方的记者都干劲十足。在每天晚上的碰头会上,稿件数量一天天在增加,50条、60条、70条……

  “干脆整上90条,用90条原创报道向建军90周年献礼!”一位同志随口所说的建议,没想到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90条报道、献礼90周年,数字的相同不仅是巧合,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

  此后,白天穿梭于各个方队的驻训帐篷挖掘采访,晚上回到宿舍加班写稿,怕影响其他人休息,有时候就把电脑搬到会议室,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宿舍晚上11点停水,有时候忙于写稿,连着几个晚上顾不上洗澡……

  果实是对汗水最好的回报。7月30日上午,手机推送的新华社快讯,在每一个节点都比电视的直播画面要早30秒到达。

  看似短短的30秒,体现的是国家通讯社对报道时效的不懈追求和强大实力,依靠的是前方报道团队和后方编辑团队的密切协作和奋力拼搏。

  阅兵联合指挥部的一名负责同志在看了新华社的报道后评价说:“新华社的阅兵报道和阅兵本身一样,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对于高艺文来说,能接受最高统帅的检阅无上光荣,对于记者来说,能看到自己采写的稿件得到认可无比满足,所以我们付出多少汗水和努力都值得。

  但在朱日和有这样一群人,对于他们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就在朱日和,却不得不止步相望。因为在他们的信息中注明着两个特殊的字——“预备”。

  他们与1.2万名受阅官兵一样,在几个月中,在烈日下任由汗水肆意流淌,保持2小时的站立不动,在50摄氏度高温的驾驶舱内,依然挺直脊背,稳如磐石。

  但他们只能将英姿飒爽的身影定格在训练场,他们只能像千千万万的普通观众一样默默注视战友们在沙场接受检阅。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记得采访时,遇到一位刚成为“预备”不久的战士,年仅19岁的他语气中还透着一股稚嫩,“可以不要写我的名字吗?我好好练还有可能上的,这是个突发事件”。心情还没有从此次“突发事件”平复下来的他解释到。

  另外一位来自特种兵方队的战士,韩成在得知自己成为预备队员后,虽然失落。但他还是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由于阅兵要求车辆方队速度为100米/36秒,前后误差不超过0.15秒,韩成说,这需要将脚保持弓形,借大脚趾的力量,轻轻点油门来控制速度。

  为了让训练时间多一些,韩成会在睡觉时,把床沿想象成油门,将脚弯成弓形保持不动,大脚趾放在床沿上轻按,来练习力度与稳定性。

  韩成说,把车钥匙交给战友的那一刻,内心很平静。预备,不意味着和正式队员有差异。我们就是要在有需要的时候顶上去。不上场也是成功。

  对于个人来说,受阅是一种荣誉;对于整个受阅方队来说,没有临时替换预备队员上场的情况,才意味着任务的圆满完成。

  短短17天,对于我这个军事记者新手来说,是一种洗礼。我很幸运能在中国新闻报道的最高殿堂做一名军事记者,因为我总能和这个时代最有血性的人相遇,巾帼英雄也好,默默无闻的英雄也罢,都值得被我们记住被传颂。短短17天,我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只是一小部分,也许大多数故事普普通通,并不惊艳,并不催泪。但是总有一些人留在那里,执着坚守。每一个记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家故事,只是还没来得及被我们讲述。

  (陈曦,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媒体中心记者。2013年12月入社以来,多次参与重大战役性报道。参与了从2016年至今所有的载人航天报道,专访了景海鹏、陈冬等多位航天员。其中“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报道”“天马行空33天”系列报道获评新华社创新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全程参与抗战胜利日阅兵报道以及庆祝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报道。)

+1
【纠错】 责任编辑: 汪亚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秋到塔里木
秋到塔里木
陕西现“肉夹馍”式大楼
陕西现“肉夹馍”式大楼
伦敦:欢度万圣节
伦敦:欢度万圣节
金秋时节 江西庐山“枫”景如画
金秋时节 江西庐山“枫”景如画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4129729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