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山西省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实践
2017-08-30 14:51:54 来源: 山西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敢把荒漠变绿洲

  ——山西省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实践

  今年,国务院对省级政府“十二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落实情况的考核中,我省的综合得分达到工作突出标准,考核等级为工作突出。一直以来,我省非常重视荒漠化土地治理工作,提出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的壮丽山西形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昔日风沙肆虐、满目荒凉的土地正转变为三松匝地、绿波涌起的绿洲,一场防沙治沙的生动实践正在三晋大地上演。

  荒漠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在古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体会到沙漠的壮美,我们又在今天土地被侵蚀、沙尘天气肆虐的现实中认识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扩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多风、地表沙物质丰富和植被稀疏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本身就孕育着沙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自然过程,即沙质荒漠化的自然过程。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沙质荒漠化自然过程的基础上起加速、加剧作用,即沙质荒漠化的人为加速过程。

  那么,土地荒漠化离我们有多远呢?土地荒漠化是我省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山西省处在我国荒漠化发生范围的中南边缘,呈半岛状和岛状分布,包括太原、大同、朔州、晋中、忻州和吕梁6个市的40个县区。大致分晋西黄土丘陵区,包括河曲、保德、偏关、兴县和临县的部分区域,区域面积405.58万亩;晋北风沙区,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16个县(区),区域面积1854.23万亩;忻定盆地,包括原平、定襄和忻府区的部分区域,区域面积247.93万亩;太原盆地,包括尖草坪区、杏花岭区、晋源区和小店区等太原市周边的16个县(区)的全部或部分区域,区域面积772.65万亩。我省的晋西北和晋北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集中,且危害较为严重。

  我省荒漠化潜在发生气候区范围总面积3280.39万亩,其中已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274.81万亩,占69.3%。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面积监测结果表明,监测间隔期内全省荒漠化土地的面积有所减少。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09年的2361.83万亩减少到2014年的2274.81万亩,本期较上期减少87.02万亩,减幅为3.7%,年均减少17.41万余亩。这一变化趋势正是我省近年来生态建设取得成效的体现。

  科学施治阻击荒漠

  土地荒漠化,直接的危害是侵蚀土地,使土地不同程度的沙化,造成生物的减少,耕地的减少等,间接的危害是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甚至影响整个地区的气候,这些危害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

  我省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荒漠化土地治理工作,按照《防沙治沙法》的要求,省政府与市政府、市政府与县政府层层签订防沙治沙责任状,落实政府领导的责任,强化领导对工程的管理和实施力度。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按照“三定原则”,科学布局,合理实施,建设了古长城沿线防沙治沙工程、桑干河流域防沙治沙工程、洪涛山沿线防沙治沙工程、黄河沿线防沙治沙工程等百万亩重点工程,万亩以上重点工程100多处,荒漠化防治体系初步形成。

  大同县火山群位于大同盆地东部,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第四纪火山群,有火山锥30余座。火山群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山体土层薄,水肥渗漏快,造林难度大。近年来,大同县立足近郊优势,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坚持乔灌草结合、带网片配套、点线面衔接的原则,结合区域扶贫规划,因地制宜划分16类地型,科学选用20多个树种,通过“客土”、容器苗、ABT生根粉、根宝、抗旱保水剂等技术,采取多树种搭配、乔灌草配置,小面积试验、大面积推广,造管并重,科学实施了南起桑干河北至大张路30万亩火山群连片绿化示范工程,把昔日的荒山秃岭打造成了绿色火山、生态火山、景观火山,逐步建立了科学的治沙生态体系,为全国防沙治沙工程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样板。

  朔州市朔城区西山地处洪涛山脚冲积扇区,地类为河卵石沙土区,立地条件极差。朔城区政府立足防沙治沙重点功能区,以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区位为重点,区委政府、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围绕“一山两河一湖”,开展生态综合治理,集国家、省、市(县)与驻朔企业资金达41.2亿元,分9期工程,于2016年建成了南北长50km,东西宽10km,总面积50余万亩的防沙治沙体系,建成了市区城郊森林公园,为当地市民提供了休闲康养、旅游观光的好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年旅游人次达3万余人。

  让沙区群众在治理中获益

  怎样让沙区群众从荒漠治理中获益?在荒漠化防治中,我省各地始终把国家生态利益和群众经济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林围农、林围草、林围林”三围治理模式,柠条和紫花苜蓿、仁用杏和紫花苜蓿条带间作模式,乔灌带状、块状混交模式,生态移民与草地治理、舍饲养殖紧密结合的模式,水利配套工程与林草工程建设相配套并兼顾农业节水的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工程质量与成效。

  阳高县立足防沙治沙功能区生态环境恶劣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实际,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林,另一方面强力发展沙产业杏树经济林。全县现有经济林总面积18.2万亩,挂果经济林面积12.2万亩。全县有加工企业50多家,QS认证的企业有6家,加工产品有杏饮品、杏脯、杏核、杏仁等。全县每年可加工杏脯100万斤,产值达1300万元,杏仁加工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根据沙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我省在多年的实践中挖掘出适宜生长的沙棘、仁用杏、大果榛子、欧李等品种,引导尽可能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形成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荒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还带动了一大批育苗户、运输户、舍饲养殖和林果加工户,建成了一批仁用杏基地,形成了一系列加工企业,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重组。涌现出的阳高仁用杏产业基地和杏核、杏脯加工企业,广灵县白老大开口杏核加工企业,浑源县吴城乡仁用杏基地及仁用杏杏油加工企业等,大大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与农民的增收。

  今年,我省编制了“两山”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并已得到国家的批复,此举将进一步加快我省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经过十多年来持续大规模治理,我省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大多已得到有效治理,剩余的多是些极度沙化地、干旱石质阳坡、煤炭采空区和盐碱地等困难地,治理成本大幅提高,工程区又多为贫困县,工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另外,各地林牧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脱贫致富加大了大型牲畜的养殖,大部分是散养,对生态建设成果的保护构成严重危害。这是我省目前在防沙治沙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荒漠化治理工作涉及范围广、部门多、沟通复杂、责任重大,需要全社会全面参与,而我省也将克服一切困难继续推动全面荒漠化治理,并实现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记者 范珍 通讯员 周震宇)

+1
【纠错】 责任编辑: 陈延特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海洋六号”科考归来
“海洋六号”科考归来
埃及塞加拉古墓群新发现7座法老墓葬
埃及塞加拉古墓群新发现7座法老墓葬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江西:“脐橙之乡”丰收采摘忙
江西:“脐橙之乡”丰收采摘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57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