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合肥,何肥?省会排行榜“搅局者”何以崛起
2017-07-25 15:45:33 来源: 半月谈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在省会城市中,合肥历来是平静的,却是不甘平淡的;一直是低调的,却是不失格调的;是“小字辈”的,却是胸怀“大梦想”的。

  过去十年间,这个中部省会城市成为全国省会排行榜上最大的“搅局者”——经济总量先后赶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庄、长春、福州、哈尔滨和西安,从中下游跃入“十强”。

  昔日小城今渐“肥”。近十年来,合肥经济总量增长3.7倍,财政收入增长4.2倍,本外币存款额增长4.9倍。合肥速度,引人瞩目。

  从往日的默默无闻到新晋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从“铁路盲肠”到即将成形的米字形高铁枢纽,从“离发达地区最近的欠发达省会”到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的“存在感”日益隆起。

  合肥,何肥?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家底薄弱、长期“不紧不慢”的中部城市陡然加速、跨越赶超?

  合肥,何肥?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合肥速度”有何隐忧、如何更“肥”?

  合肥绕城高速公路

  逼出来的“工业立市”:缝合科技、产业两张皮让创新落地

  从2007年到2016年,合肥的经济总量从1334亿元增至6274亿元,年均增长16.7%——近十年来,合肥的经济崛起堪称“现象”。

  翻阅这个城市的“经济账单”,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体经济)是其最大增长引擎,二者合计贡献了经济增量的85%以上。

  “强劲增长的工业,是合肥‘黄金十年’的第一动力。”合肥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合肥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这个最大支撑。

  工业曾长期是合肥的“短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工业基础薄弱,建国之初市区只有几家小工厂和一些手工作坊。建国后虽从上海等地迁来一批工厂,但并无国家级大工业项目在此布局。

  比之工业,合肥科教资源则相对丰富,尤其是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落户,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随之而来,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一起,让合肥拥有了较强的科教力量。

  一个以科教见长的城市,为何在新世纪之初改换路径,发力主攻看上去不那么“时髦”的工业?

  “合肥以前走的是科教路线,但由于科教高、工业低,二者难以对接,形成了典型的科技、产业‘两张皮’。”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说,科研成果难以本地转化,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远走他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曾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全球第一台VCD等创新产品,但由于缺乏工业化能力和产业配套,都未转化成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万燕VCD是最知名的案例。这一在合肥研制出全球第一台VCD影碟机的品牌,只能眼睁睁看着广东、江苏等地引进技术形成巨大产业,自己却在市场浪潮中湮灭无声。

  形势逼人,智者谋变。2004年,合肥申请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5年,确立“工业立市”主战略。合肥时任领导认为,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合肥固然有一定的科教资源优势,但缺少产业发展支撑,科技资源也不会自动转化为产业优势。

  政策向工业倾斜、资源向工业汇集……合肥确立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8大支柱产业,推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系列政策,全员招商引进工业项目。与此同时,合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着力经营智能语音、新能源等4大新兴产业集群。

  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经过十年努力,合肥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从102户猛增至1189户,形成汽车、家电、装备等4个千亿元级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产值从1488亿元跨越至万亿元级别。

  工业强了,科研转化通道顺了,创新成果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十年来,合肥依托科技进步孕育新兴产业,涌现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产业。

  “近年来,我们重点抓工业立市、创新驱动两大战略,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说,实践证明,这是适合合肥的转型发展之路。

  安徽合肥瑶海都市科技工业园内,工人对即将交付的新型色选机进行出厂检测-解琛-摄

  调出来的“产业新军”:“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写出转型发展大文章

  2015年12月,是合肥经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个时间节点——合钢公司冶炼业务宣告停产。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国有大型钢铁厂,长期位居合肥市最大工业企业之列。

  同在这个月,总投资400亿元的全球第一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合肥动工,助推合肥迈向全球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壮士断腕,吐故纳新——这是合肥十年来深究产业方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的缩影。高污染高能耗的、技术含量低的、不符合未来趋势的,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的基础上,坚决“去产能”。未来市场需求大、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本地实际的,则“无中生有”“小题大做”。

  “合肥这些年的发展,始终依托科技进步,在研究市场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勇于‘无中生有’,或围绕眼下看起来很小、但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产业‘小题大做’,以此形成多个创新产业链。”合肥市发改委总工程师范观兵说。

  新型显示产业是合肥的“成功之作”。液晶面板是信息产业时代的核心部件之一,国内需求量巨大却长期依赖进口。2008年以来,合肥创新投融资方式,“无中生有”进入该行业,先后建成国内首条6代、8.5代和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聚集京东方、美国康宁、日本住友化学、法国液空等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从手机屏幕到电视屏幕,2016年合肥液晶显示屏产量达2.2亿片,产量和配套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集成电路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最大宗的进口商品种类之一。基于国家重大需求和本地科研方向的吻合,合肥从2013年起发力集成电路产业。短短4年,合肥培育、引进集成电路企业100多家,成为国内拥有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的集成电路产业重镇。

  今年6月28日,总投资约128亿元的合肥晶合12吋晶圆制造项目正式竣工试产,全部达产后可实现8万片晶圆的月产能,另一个投资额约72亿美元的晶圆制造项目也正在推进之中。合肥,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四小龙”之一。

  智能语音是合肥精心打造的另一新兴产业高地。以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为核心延伸产业链,目前在合肥已形成70多家企业聚集的“中国声谷”,带动全国30余万个开发团队,每天向全球提供服务35亿人次。

  随着全球技术的进展,智能语音输入被认为是打开人工智能时代大门的“钥匙”,“小题大做”的合肥站在了新产业的“风口”。

  在“无中生有”“小题大做”的背后,合肥“调结构”的另一个秘诀,则是统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

  “以家电产业为例,合肥虽拥有美菱、荣事达等品牌,但长期‘缺屏少芯’,核心竞争力不强。”合肥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黄传霞说,随着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崛起,合肥家电产业从“缺屏少芯”变成了“芯屏器合”,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大大提高。

  2016年,合肥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家电四大件”产量再创新高,达6500万台,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基地。

  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前瞻性进入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使合肥能够“新军上阵”,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发展有冲劲、有后劲。

合肥至汉堡国际货运班列驶离合肥北站货运中心-郭晨-摄

  挤出来的“左右逢源”:“发展塌陷区”隆起“安徽支点”

  在全国经济地理格局中,合肥长期处于“不是东西”的尴尬区位。向东,纳不进东部沿海开发;向西,挤不进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地理上属于华东的中部城市,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时又非“中心”。

  东有南京,西有武汉,合肥成为两大城市之间落寞的“发展塌陷区”。多年来,合肥虽有意向东对接地缘相邻的长三角,但总是“规划不少、成效不大”。

  2008年开通的合宁高速铁路,为合肥补上了关键的“交通短板”。这条建国前就有规划的铁路,通车后让合肥1小时到达南京、3小时到达上海,具备对接、融入长三角的基础条件。2009年、2015年先后开通的合武、京福高铁,则进一步使合肥从“铁路盲肠”一跃成为“十字交叉”的中东部重要铁路枢纽。

  “搭上‘高铁时代’的快车,合肥由‘不东不西’转变为‘左右逢源’,区位优势真正体现了出来。”程必定说。

  随交通干线涌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助推“工业立市”“创新战略”如虎添翼——合肥发展的“堵点”,通了。

  在安徽建省后的300多年历史中,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大型中心城市。近年来合肥基础设施和自身实力的提升,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雏形,使安徽全省的发展有了“中心支点”。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得以显现,长期外流的各类资源开始“回流”,在合肥聚集、发展。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合肥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6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定位合肥为Ⅰ型大城市、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上的节点城市。

  一扇通往更高层级的“机会之门”,已为合肥敞开。

  今年1月22日,合肥市常青街道创客梦空间内,青年创客向观众介绍飞行器及智能汽车作品-刘军喜摄

  闯出来的“机会之门”:“与强共舞”需补短板、重创新

  首次在城市定位上与南京、杭州并列,在城市规模上向杭州、苏州看齐。站在“机会之门”门槛上的合肥,准备好了吗?

  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指标、城建水平还是三产服务能力,目前合肥与宁杭都有较大差距。虽然合肥的综合实力、地域定位有很大提升,但若不乘势而上,仍有可能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被边缘化。

  多位专家认为,合肥当前存在工业大而不强、三产薄弱、软实力不强等发展短板。

  ——工业规模虽然已经不小,但“丛林繁茂、少见大树”,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大企业、大品牌不多。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鲨鱼苗多、鲨鱼少”。

  ——相比国内老牌省会城市,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明显偏弱。

  ——在硬件水平方面与沿海大城市的差距已大为缩小,但在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与城建细节方面尚有明显差距。

  今年以来,两个“一号工程”的启动,为合肥未来的发展释放积极信号。

  1月初,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得国家批准。这是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创新体系基础平台,将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安徽省将“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作为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和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目前筹建和申报工作正在迅速推进。

  6月末,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合资项目在合肥破土动工,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能力。中德两国总理共同推动的这个“工业4.0”重点合作项目,成为安徽省先进制造业的“一号工程”。合肥以此为契机建设中德产业园,将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推进。

  此外,商合杭高铁、郑合高铁、合安高铁建设正酣,合青高铁即将开工,合肥米字形高铁枢纽几年后将成为现实。合肥港综合码头一、二期工程的建成投用,使合肥成为“通江达海”的重要内河港口,集装箱货物可通过水运直达上海,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安徽省科技厅原厅长徐根应说,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合肥要“与强共舞”必须让自己也成为强者。“这就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之路不动摇。”

  做强科技供给,塑造“新合肥”核心竞争力。目前,合肥国家科学中心“溢出”的量子技术,已孕育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一个涵盖研发、制造的世界级量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合肥逐渐形成。

  截至2016年底,合肥的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国家级高新企业数量居第7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居第2位。多位专家认为,科技创新是合肥未来发展的“底气”和“利器”。合肥过去十年的黄金期靠创新,合肥的未来,关键还在创新!(半月谈记者 王正忠 徐海涛)

+1
【纠错】 责任编辑: 陈俊松
相关新闻
  • 济南日报刊文自问:对比南昌合肥,济南差在哪儿?
    南昌、合肥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5个月,而我市万达文旅城2016年8月26日签约,目前已过去了6个多月了,拆迁还没完成。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如果每个项目都比其他城市晚,慢慢腾腾、按部就班,怎么可能不落后?
    2017-03-21 14:11:00
  • 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出台引才新政提供签证居留便利、职称评定不受任职年限等限制
    (记者孙振)安徽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工作的意见 (试行)》(下称 “科学中心人才10条”),着眼引进国际国内一流人才,本着特事特办、先行先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主要包括薪酬待遇、出入境便利、编制职称,以及住房、医疗、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生活配套服务等内容,努力实现高层次人才“来得了”“待得住”和“用得好”。据介绍,本着特事特办、先行先试原则,意见在不少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评审重点是看能力、业绩贡献和业内公认度,不受身份、任职年限和岗位数量等限制。
    2017-05-22 04:07:04
  • 合肥警方侦破50亿元特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
    记者20日从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了解到,当地警方经过近1年缜密侦查,破获案值达50亿元的公安部督办特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
    2017-03-21 15:24:47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苗乡之晨
    苗乡之晨
    “发现”号探秘南海冷泉
    “发现”号探秘南海冷泉
    叩问千面之城——厦门新观察
    叩问千面之城——厦门新观察
    上海:深水港里布航标
    上海:深水港里布航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12137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