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她的根,始终在乡村——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廖华歌
2017-07-19 10:14:28 来源: 经济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站在泥土上思考,钻入文化中寻根,是廖华歌直面很多问题时的一贯视角。这位素衣素颜、快言快语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南阳市文联主席,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没有父老哪有我,没有文化哪有根”。

  作为行走在基层、生活在基层、牵挂在基层的文化人,廖华歌的目光始终凝视着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要帮助7000万贫困户脱离贫困,这真的是快人心、得民心的好事。”她沉思一下说,“我觉得,比物质匮乏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瘠。精准扶贫,离不开精准的文化扶贫。”

  这样的感悟源自于她走访山乡农家、深入田间地头的调查,也发自于她情牵农村农民、关注农业农事的情怀。“她的根,始终在乡村。”有作家同行这样评价廖华歌。

  闲暇之余,廖华歌时常深入农村书屋、山村学校,了解老乡们的文化状况和农村儿童的身心诉求。她觉得,文化是带给父老乡亲精神上的温暖光芒,知识是帮助山里孩子改变人生命运的钥匙,文化可润困顿之躯,知识可解迷茫之心。

  同时,廖华歌也敏锐地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像农村书屋捐赠的书多是武侠小说、悬疑科幻或心灵鸡汤类的。”她掰着手指介绍,“其实农民更需要的,是像农用知识、林果栽培、牲畜饲养这类有实用价值的书。”她觉得,精准的文化扶贫,就是真正深入到贫困人群中,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精准长效的帮扶。“依需求帮扶,从精神扶贫,让文化扎根。”她掷地有声地说,“这就是精准文化扶贫的内涵与精髓。”

  基于此,廖华歌在这几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不少沾着泥土味道、带着基层呼声的建议。“我不会高谈阔论,我只想说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生性秉直的廖华歌说。

  除了对农村文化的“贫瘠”深有体会,廖华歌对城市人、特别是当下年轻人的文化缺失也感到忧虑。“现在,很多年轻人连萧红是谁都不知道。”她叹了口气说,“在电子产品霸占眼睛的当下,不少青少年都沉浸在电脑手机之中,他们根本无暇静下心去阅读传统文化与经典之作,这是非常可怕的。”

  花的娇艳,必须植根于肥沃的土壤。树的繁茂,必须扎根于深沉的大地。这几年全国两会期间,廖华歌根据我国公民阅读量持续下降,“深阅读”“经典阅读”被轻视怠慢的现状,连续建言“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在廖华歌眼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长存于天地之间,离不开一代代文化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记录,更离不开一代代年轻人砥砺奋进的传承与创新。廖华歌说,“用经典的传统文化养育有为的年轻人,让优秀的文化作品丰盈致富众乡亲,这是我的中国梦”。(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高 帆)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全球授权展中国站开幕
    全球授权展中国站开幕
    广东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援疆
    广东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援疆
    多国旅游专家体验安吉“美丽乡村”游
    多国旅游专家体验安吉“美丽乡村”游
    重庆动物园助动物“冰爽”度夏
    重庆动物园助动物“冰爽”度夏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134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