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记者手记:甘南藏区,草原环保卫士不再孤单
2017-06-26 16:03:15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兰州6月26日电 题:记者手记:甘南藏区,草原环保卫士不再孤单

  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姜伟超

  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玛曲大草原上,几乎人人都知道“捡垃圾的卓玛加布”。

  这个身材敦实、面孔被晒得黝黑的藏族汉子,从捡拾、清理垃圾开始,逐步治理沙化草场,默默守护着这片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草原。

  “拔草的人个子长不高,弄脏河水的人眼睛会疼。”从小听着这句藏族谚语长大的卓玛加布,甚至不会用汉语流利地说出“生态保护”这4个字,但让草原更绿、河水更清,是根植于他心底最朴素的信念。

  由于生活习惯、缺乏环保意识等原因,多年以前,玛曲大草原上每家每户的草场都堆积着大量生活垃圾,草场退化严重。“那时候,垃圾污染了河水和草原,鱼儿和鸟儿都死了,羊误食了这些垃圾也活不长,看着真心疼。”卓玛加布说。

  2003年,卓玛加布从自家承包的2000多亩草场开始,一点一点清理散落在草原上的牛粪、炉灰、旧衣物和牛羊尸骨。千百年来,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不能理解卓玛加布的做法;一向心疼他的家人也不乐意——清理垃圾所需的编织袋和雇车运输的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冷眼、嘲笑、质疑,卓玛加布沉默以对。他执拗地将自己如“愚公”一般的行动坚持了下去。从自家的草场,到邻居家的,再到更远的河岸、公路旁,卓玛加布独自提着编织袋,一个个装满垃圾,再一车车运到专门的垃圾处理厂。

  高原的烈日下,汗水一滴滴落入他深爱的辽阔草原上。最孤寂的时候,只有静默的群山、奔腾的河水和在天空中翱翔的红嘴山鸦陪伴着他。

  1年后,被清理干净的草原以更为丰美的牧草回报卓玛加布。

  家人、朋友、牧民们渐渐服气了,跟随在他身后捡拾垃圾、治理草原环境的队伍慢慢壮大起来。“那时,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扔下书包赶快去给爸爸帮忙。”卓玛加布的大儿子叁丹说。

  这位玛曲草原的绿色守护者自此更加干劲儿十足。

  2011年,卓玛加布听说,过量放牧会加剧草场退化、破坏生态环境。他立刻带头卖掉了家中1000多只牛羊,用所得的钱办起了草原围栏加工厂,并将部分利润继续投入到保护草原环境的事业中去。

  2014年,卓玛加布将目光从捡拾垃圾、清洁环境转向更为复杂和艰难的沙化草场治理。喜欢琢磨的他发明了自己的沙化治理方法——废草皮移植法,最让他开心的是,玛曲县畜牧林业局在沙化治理项目推进中采用了他的做法。

  “这么多年,卓玛加布从没跟我们要过一分钱,没有诉说过一次困难。”玛曲县畜牧林业局局长冬宝说,“别人开公司都是为了挣钱,只有他一直在做着赔钱的事情。”

  2015年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让这片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变成“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禁塑运动”、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举措写入村规民约、宣传环保理念……短短两年间,甘南藏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正是在这两年,卓玛加布一家人发觉,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更多的理解、支持和点赞。“以前,我们去帮牧民治理沙化草场,还有人担心辗坏自家的草场,阻止我们的车辆通过。现在,他们不但欢迎我们去,而且有空还会加入我们的队伍。”叁丹说。

  这阵子,卓玛加布每天忙于带领着3个儿子到离家10多公里之外的治沙点种上草籽。从家到治沙点的路上,他放眼望去,无论是县城里的街道、民居门口,还是公路两旁的青青草原,视线所及之处,不见垃圾的踪影。

  偶尔,他会带上4岁的小孙女丹增仲格一起去。孩子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无忧无虑地奔跑、玩耍,正如卓玛加布幼时一样。丹增仲格还不能明白祖辈和父辈正在进行的工作,但毫无疑问,保护青山绿水的理念将在耳濡目染间深植于她心底,如种子一般生根发芽、代代传承。

  卓玛加布,这位草原的环保卫士,现在已不再孤单。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石家庄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石家庄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寸金之地养“野鸟”——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见闻
    寸金之地养“野鸟”——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见闻
    “复兴号”京沪双向首发
    “复兴号”京沪双向首发
    甘肃戈壁花海上演“薰衣草之约”集体婚礼
    甘肃戈壁花海上演“薰衣草之约”集体婚礼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121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