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这座城市如何让交通陋习“寸步难行”
2017-06-14 17:03:42 来源: 法制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行人不闯红灯 机动车礼让斑马线 免费停车停出秩序井然

  “凑够一拨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一行人违法过马路现象不仅长期困扰着城市交通管理者,更折射出交通法律法规在“群羊效应”面前那种“捉襟见肘”的无奈。长期以来“车不让人、人不让车”的交通陋习,除了简单表露出文明礼让意识的缺失,还反映出各种社会治理手段面临的困境。

  6月5日16时,《法制日报》记者来到江苏省宿迁市人流量最密集的幸福路商业区、黄河南路人民医院路段、西湖路富康大道毗邻商业区楚街的路口等多个路口路段,却发现这里的交通秩序井然有序,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尤其是斑马线上“车等人,人快过”的现象,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在大多数城市难得一见的“通行默契”。

  当天经过专业测算小组现场测算,宿迁城区路口礼让率达到99%以上,有的路口甚至达到100%。当天,记者还前往宿迁市公安局指挥中心随机调取了十多个路口监控视频,没有发现一例行人与机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与行人抢行斑马线的现象。

  宿迁是采取何种办法,真正有效治理好交通陋习?《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一名高考生的道歉信

  宿迁市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城市,城区人口70万余人,机动车保有量为32.13万辆,交通参与者体量并不庞大。不过,宿迁的万人警察比仅为6.23,仅相当于苏南城市的五分之二;机动车万车交警比为2,仅是苏北城市的五分之一,交通管理压力可谓十分凸显,各种备受诟病的交通违法陋习也曾异常突出。

  “2016年,我市自测的市区交通守法率为96%,要治理好行人闯红灯、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等细枝末节问题,严管重罚依然是‘先手棋’,但要形成文明出行习惯,就需要深入研判其中的多方面问题。”宿迁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江海说。

  要培养文明交通意识,让市民普遍遵守交通规则,既要强制入轨靠严管,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让文明守法习惯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让大多数市民养成文明守法出行的习惯,宿迁市曾经经历过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

  2013年6月6日,当年高考前,宿迁市宿豫中学高三学生陈瑾迎来18岁生日,疼爱她的母亲骑着电动车走了20多公里路到学校探望女儿。因为家境并不很富裕,母亲给陈瑾配好一副价格不足200元的眼镜,在骑车带着女儿通过一路口时,被交警以闯红灯为由拦下。双方由此发生争执,还引来不少市民围观。陈瑾的母亲交了50元罚款后,两人离开现场。

  事后,陈瑾想到虽然母亲是不经意闯了红灯,但回想母亲当时的情绪过于激动,交警正常执法却遇到责骂,于是她提笔给执法交警写了一封道歉信,又回到路口,直接把信交到那名交警手中。

  谁想,当年高考结束后,交警支队领导到陈瑾家中探望,这让陈瑾的妈妈十分意外。“我骑车闯红灯,还与民警发生争吵,他们反过来却带着水果到我家中听取我们的意见。”陈瑾的妈妈说,民警严格执法又关爱有加,让人真的没想到。

  宿迁市交警支队政委侍巍说,当时,这个小故事被不少媒体报道。不少市民在热议中还提出了很多建议,让很多人默默认同和支持,也成为宿迁市2013年起严格整治交通违法、推进交通文明的标志性事件。从严管重罚到说理执法

  实际上,宿迁市整治交通陋习,最初也是从严管重罚开始。

  从2013年起,宿迁交警开始大规模治理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非机动车走反道等交通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

  当然,治理行人闯红灯这类“小事”,也遇见不少群众不理解甚至对抗的情况。“有的违法者一问三不知,姓名、年龄都说不知道;有的违法者直接向交警发难,称不就20元罚款吗。”宿迁交警支队一大队民警寇浩回忆说。

  侍巍告诉记者,之后,交警部门通过实行“说理式”执法,将处罚与普法宣教并重,确实让很多人对交通事故发生原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交警部门也在执法中萌发了很多创意,如推行“便衣在行动”,让交警、辅警身着便衣在路口架设摄像机,发现有闯红灯行为的,直接告知当事人有交通违法行为,视频的即时证明解决了以往因证据不足而纠缠不清的执法困境。

  宿迁交警还开展了市民举报交通违法“随手拍”活动,在“宿迁交警”微警务开通“交通违法举报”功能,通过多措并举,实现了处理一人、教育一片,曝光一案、警示众人的效果。“3年多来,宿迁交警处罚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达60万人次,这一数字相当于整个宿迁市区的人口总数。”宿迁交警支队支队长窦道奇说,形成“严管”声势后,文明出行意识逐步在每一个市民心中扎下了根,交警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也受到普遍认同。管理者与市民共商共治

  “随着宿迁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把进城的农民变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市民,需要通过多元共治,逐步建立宿迁人文明诚信的人文生态。”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交通文明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第一印象,从确立文明秩序到养成文明礼让习惯,再到形成文明有序环境,不能靠交通安全管理“单打独斗”,而是一项必须长期推动的系统工程,需要城市管理各部门和市民一起共商共治。

  “行人违法横穿马路实际上是‘集体不守规’的体现,而要树立‘集体守规’意识,不能简单对老百姓进行管制,而要更多地回头反观管理者自己。”宿迁市市长王天琦认为,对于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来讲,应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物应人,以物化人”,其中“以物应人”是对人的需求有一个回应,“以物化人”就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感化人、教育人、约束人。

  王天琦举例说,以前,宿迁城区到处可见装着红色顶棚的载人三轮车,最多时有2万多辆,满大街横冲直撞,被市民俗称为“大花轿”。宿迁在治理中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禁摩”,却让载人三轮车在短短两三年内“静悄悄”地整体退出,其间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信访和行政复议。

  “静悄悄”地整体退出是如何做到的?据介绍,宿迁“禁摩”先划定了一个“禁行区”,逐步挤压载人三轮车的通行空间,随后针对其产生根源在于公共交通建设滞后等问题,又大力提倡和改善公交出行,同时由公安部门联合交通、残联、教育、工商等多部门,对没有纳入管理的“大花轿”进行取缔,对纳入编号管理的设置禁行时段和路段,并加大巡查进行管理。

  2016年7月,宿迁多部门组织了一场针对三轮车从业人员的专场招聘会,95家企业进场招聘。“我们配送部很多人都是招聘过来的,现在我们不仅有快递车登记证、三轮车登记证和保险卡,还专门办理了三轮车驾驶证,也和机动车驾驶员一样实行违法计分管理。”京东商城配送部姜伟说。停车不收费并非不管理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宿迁城区道路两旁路段和道板上机动车停放有序,却几乎看不到1名停车收费员。经过求证,记者了解到宿迁市道路停车已经实行多年“免费”制。

  “不收费并不等于不管理。我们规定,小汽车停放不允许出框,出框就罚;小汽车停放不允许方向停错,停错也受罚。这就让驾驶员认识到,政府不是为了收费才管他,是为了有序停放才管他。”王天琦解释说,随着汽车保有量继续增长,今后也将实行收费管理,但也将通过充分征求市民意见,并通过公布实施方案依法依规进行,尤其是会采取诸如停车时间短不收费、停车时间长到一定时段收费等人性化收费管理模式。

  王天琦还介绍,执法中也大力减少“面对面”执法措施,而是更多采取智能手段,减少人与人直接处罚往往存在的情绪对抗。通过精细化的城市绿化,让出行的人们感受到随处可见的鲜花绿草,也体现出城市建设“为人而设计”的感受,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不着急”“不冲撞”“不挤压”的交通秩序,让人感受到城市文明需要“共享共治”,进而又影响到人的守法意识。将心比心文明礼让通行

  记者在宿迁市人车通行最密集的长途汽车站通过一道斑马线时,一辆出租车和一辆私家车见有3个人先后穿过马路,就主动减速等在斑马线边。此时,记者身后1名女性带着孩子快步追上。一直到行人走上人行道,两个方向先后等候在斑马线附近的6辆车才缓缓启动前行。

  “我看你带着孩子,过斑马线走得挺快的。”记者随口问这名女性。“是啊,车子都在让我们通过,我们也得走快点,大家将心比心嘛。”这名女性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宿迁现在过马路都这样,大家都知道。”

  记者采访当天,断断续续下着小雨,虽然洪泽湖路与世纪大道路口的行人并不多,但在半小时内未见1名行人闯红灯,倒是路口设置的遮雨棚,给不少未穿雨衣骑行电动车的驾驶人提供了不少方便。

  “前面有好多探头,要是为了赶路闯红灯都会被拍下。再说,有了遮雨棚,我们等一会儿也不碍事。”一位市民笑着应答几句,又匆匆上路。

  记者注意到,这个路口设置的大屏幕滚动播放行人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抓拍的几条信息。“除了通过宣传教育让市民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意识,我们也运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科技系统,人脸识别、智能识别远光灯、声呐监测鸣笛等都用上了,现在1名交警平均每天查处类似违法行为不超过1起。”宿迁市交警支队科技大队大队长刘佳介绍,3年前也有过测算,每名交警每天执勤6个半小时查处的违法行为达20多起。完善交管设施减少违法

  让《法制日报》记者特别关注的是,宿迁市在治理交通违法过程中,并没有简单采取“对立式”处罚,而是交管部门更多地“沉下身段”,从完善交通设施入手,逐一解决制约畅行的一个个“痛点”。

  “涵养文明,需要从点滴做起,也绝非简单通过处罚就可以杜绝违法。”宿迁市交警支队秩序大队大队长刘保国说,除了通过教育和执法纠正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陋习,交警部门也通过自驾体验等形式开展实地调研,先后排查出斑马线设置不合理、绿化带开口不合理、地面交通划线不合理等问题500多处,并且全部整改到位,让每个交通参与者都通过这些细节变化,体会到城市文明要大家一起携手共建。

  宿迁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孙维介绍,交管部门仅在2016年就排查整改设置不合理、不规范的斑马线176处,补划斑马线配套菱形标线100处,在市区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大流量路段,增设7套触摸式信号灯。

  为了在高起点上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宿迁市从2015年起投资近1亿元,完成了市区422个路口的监控高清化改造和358个灯控路口信号智能化升级。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如今已经能够在海量视频中快速查找诸如不系安全带、开车打手机等交通陋习的监控画面,大大方便了交通违法查处。”孙维介绍,去年通过开展“网络问政”听取群众对交通管理的意见,还吸纳了网民提出的100余个改善交通设施的合理化建议。交通秩序整治城乡并重

  据了解,宿迁市还针对交通事故六成以上发生在农村地区的情况,将交通秩序整治的重点由以城区为主,转变为城乡并重,并于2016年全面开展农村交通环境综合整治。

  在泗洪县,通过把农村交通环境治理上升为政府主导,明确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农村道路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县委、县政府每月还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其间还开展了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集中进行农村突出交通违法整治和文明交通宣传。哪些农村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还不清楚,哪些临水临桥、急弯陡坡等易发生事故路段尚未设置减速带、木桩隔离,这些隐患都得到及时整改,全县22个乡镇一律参照城区标准,同步开展集镇区道路升级改造。

  经过系统整治,宿迁市去年农村地区一般以上交通事故、死、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3.3%、17.9%。

  记者还了解到,宿迁交警为大力推动文明交通宣传,创新建立了“1+4+N+朋友圈”宣传模式,即以宿迁交警微信公众号为主干、4个县区交警大队微信号为分支、407个重点车辆企业负责人、村组干部、保险业务经理、驾校校长等主要服务管理对象为主体的微信集群,群成员达2.1万人。宿迁交警通过不定期编写交通安全“微警示”推送至微信群,再通过分享、转发,形成“裂变”效应,仅2016年“宿迁交警”微信公众号就编发信息143篇,总浏览量达179万次。

  此外,宿迁交警与宿迁市信用办还联合将文明交通纳入信用体系,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被处罚后,将记入个人诚信档案,出现严重交通违法的,将会影响当事人公务员考试、参军、党员干部考核等。

  在文明交通建设的带动下,城市治理的其他难点痛点也得到有效改善。店外经营、违规遛犬等不文明行为得以治理,广场舞噪音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6月,一个被认为是从“小细节”中文明涵养“一座城”的《宿迁文明20条》向社会公布,引发热议。“吃饭不吧唧嘴”“公共场合不抠鼻子”“不过分劝酒”……这些充满“草根”特色的文明倡议,说的是百姓身边的“小节”,折射的却是城市文明的“大事”。(本报记者 丁国锋)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笑冬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伦敦一高层建筑发生火灾
    伦敦一高层建筑发生火灾
    美司法部长国会作证否认“通俄”
    美司法部长国会作证否认“通俄”
    全国低碳日:垃圾回收遇上“互联网+”
    全国低碳日:垃圾回收遇上“互联网+”
    香港:时尚之都的风采
    香港:时尚之都的风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114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