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天眼”里的年轻人
2017-05-04 16:12:40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贵阳5月4日电

  新华社记者 张月琳

  和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一道守望星空;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过“田园生活”……“天眼”里的年轻人既是“科技达人”,也像一群“山那边的蓝精灵”。

  2016年建成,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的深山里,方圆十里无人烟,距离最近的集镇也有7公里。20多个“80后”“90后”科技工作者长期在这里进行深空研究。

  馈源舱、全站仪、促动器……是这些年轻人的工作器具。

  顶着烈日,28岁的李铭哲来到射电望远镜底部——馈源舱停靠平台,对滑轮组定位销进行运转维护。在他头顶,4450块面板在阳光下反射出明暗不一的光线。

  “因为馈源舱停靠平台使用的频率较低,又处于望远镜最低的位置,所以设备比较容易受潮。”作为馈源支撑系统工程师,李铭哲需要定期下来,对设施进行维护保养。“馈源舱是望远镜的‘心脏’,要十分爱护。”他说。

  刚步入“而立之年”,孙纯看起来还是学生模样。她是国家天文台和贵州大学专为“天眼”项目联合培养的工程硕士,2014年来到这里工作,现在是测量控制系统工程师。

  她带领记者到望远镜下方,指着一个个明黄色的物体说:“这是促动器,每个促动器旁安装有配电箱,里面有空开和光纤转换器。这样的促动器共有2225个。”“我的工作是综合布线并维护好促动器,用光纤和电缆对望远镜面板进行控制。”

  望远镜远离城区,为了保护设备和达到最好效果,有关部门将这里设定为“电磁波宁静区”,半径5公里区域内,严禁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等。在核心地域,还禁止使用手机和智能手环等。

  “虽然和外界联系不太方便,但是同事都是‘80后’‘90后’,大家在一起业余活动也很丰富。”孙纯说。

  “工作在深山但并不孤独。”李铭哲说,从领导到同事,大家年龄相差不多,打球等文娱活动能玩到一起。

  负责馈源支撑系统检测工作的汤为2009年开始参与到“天眼”项目中,这里倾注了他的心血。

  汤为说,“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算是为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笑冬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上海警方子夜抓捕
    上海警方子夜抓捕
    士兵持枪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巡逻
    士兵持枪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巡逻
    重磅!空军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重磅!空军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内蒙古全力扑救大兴安岭北大河林场森林火灾
    内蒙古全力扑救大兴安岭北大河林场森林火灾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09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