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
2017-03-10 08:45:29 来源: 《党建》杂志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信心有责任为传承中华文脉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将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着力构建优秀文化传习传承传播体系,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一体传承,在弘扬中国精神中形成新的文化传统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体现了尊重前人创造的基本态度和不断推陈出新的鲜明特征,三者紧密联系、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纽带。在浩瀚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四川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轼等灿若星辰的名家大师,创造了以古蜀文明、三国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里,四川走出了邓小平、朱德、陈毅、罗瑞卿等一批革命先驱,开辟了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争奇迹和“彝海结盟”历史佳话,留下了长征遗址遗迹等丰富革命文化资源;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四川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进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凝聚形成了崛起危难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崇法尚法的法治精神等,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这些都是对中华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当代中国正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当前四川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着眼新的宏伟实践,形成新的文化传统,积淀丰厚文化滋养,激发磅礴精神力量。我们要深刻把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系,使之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贯穿结合起来、一体传承下来、不断弘扬开来。坚持以传统文化固本培元,秉承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深入挖掘阐发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持以革命文化强健风骨,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坚持以先进文化凝神聚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将围绕打造一批学术研究中心、一批文化传习基地、一批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一批文艺精品力作、一批主题旅游线路、一批优秀文创产品的目标,以实施古蜀文明传承创新、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藏羌彝文化发展等重点工程为牵引,大力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坚持保护传承,在留存民族记忆中开掘新的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为子孙后代留存民族文化火种、创造更多文化福祉。

  切实当好文化遗产的忠实守护者。四川有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文化遗产,境内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六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很艰巨、责任很重大。我们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科技含量和专业水平,积极推动蜀道、古蜀文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和大遗址保护示范工程,加大非遗传承人保护培养和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力度,防止文化遗产毁损和流失。

  切实当好文化遗产的合理使用者。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着力提升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坚持综合与专业结合、官方和民间互补,加强各级各类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建设管理,推动智慧型数字化建设,推出更多具有鲜明教育作用的陈列展览、文物影视节目和图书等。注重打通文物文博文创事业链产业链,鼓励引导文化文物单位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积极开发具有浓郁川味、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化创意产品,让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享受文化、传播文化。

  坚持活态传承,在融入时代发展中激发新的文化生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不仅要有静水深流的耐心,更要紧跟时代进步潮流,形成活水涌流的生动格局,使文化真正活起来,不断增强文化生命力。

  全面走入百姓生活,推动文化与人相亲。我们将从三个方面重点着力,让人们时时处处接受文化熏陶、感知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融入人们家庭生活,深入挖掘整理诸葛亮《诫子书》、杨升庵《四知堂》、三苏家规家训等家风文化资源,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让更多家庭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细胞单元。融入人们精神生活,紧贴群众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注重与人们吃住游玩乐等有机结合,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市民休闲文化、体育健身文化、特色餐饮文化等发展,增强文化亲和力。融入人们社会生活,把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中,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深度嵌入产业链条,推动文化多业相融。推动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紧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提升文化科技含量,赋予现代表达方式,创新文化传承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依托四川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游、民族风情游、红色经典游等,实现旅以文兴、文以旅传。推动文化与城镇建设融合,结合四川“百镇建设行动”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把巴蜀文化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乡规划设计,发掘、保护和打造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古镇村落、特色街区等,把文化记忆镌刻在城市乡村各个角落。

  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推动文化青蓝相继。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传人。坚持把培养文化研究人才作为关键举措,切实加强社科机构、高等院校、文物文博文保单位等相关力量建设,增强史识史才史德,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厘清巴蜀文化历史渊源、演进脉络和基本走向,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坚持把培养文化领军人才作为重要支撑,大力实施“巴蜀文化名家培养工程”,培养聚集更多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的文化高端人才,推动形成文化大家竖起一面旗帜、振兴一门流派、带动一支团队的良好局面。坚持把培养文化后备人才作为长远战略,把中华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特别是加强高校、职业院校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培好“苗子”、选好“尖子”,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传承后备力量。

  坚持开放传承,在深化交流互鉴中展现新的文化气度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要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有融通世界、中西合璧的文化视野,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能力。

  面向全国构建传承发展“生态圈”。文化天然具有内在扩张力和强大辐射力,总是在突破空间和地域限制中发展壮大的。比如川剧艺术,就形成了南北一体、五腔兼备、文野交融、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在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流传。我们将立足巴蜀文化资源禀赋,进一步摸清川剧、蜀学、藏学等在全国的发展状况,集聚更多优质资源,吸引更多优良资本,引进更多优势项目,创造更加充分有利的环境条件,共同推动巴蜀文化发扬光大。

  放眼世界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将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融入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实践进程,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和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动。组织举办古蜀文明论坛、三星堆古蜀文化展、成都国际非遗节和“走世界·看四川”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把具有地方特色、世界普遍价值的东西推出去,不断提升巴蜀文化知名度影响力。(作者:甘霖 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本文刊载于《党建》杂志2017年第3期)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洁琼
新闻评论
    空中巡礼上海自贸区
    空中巡礼上海自贸区
    江西婺源迎来踏青潮
    江西婺源迎来踏青潮
    花卉预展拍“花模”
    花卉预展拍“花模”
    杭州西湖龙井茶零星开采
    杭州西湖龙井茶零星开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611206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