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绿色绵延在地平线上——西南“木头财政”县转型记
2017-03-07 19:09:54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成都3月7日电 题:绿色绵延在地平线上——西南“木头财政”县转型记

  新华社记者吴光于、谢佼

  青藏高原东南麓,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角,茂密的森林覆盖着起伏的山峦,一直绵延到地平线的尽头。

  这里是木里藏族自治县。曾经,它是四川最大的木材产地,油锯声响彻山林。经近20年努力,曾因过度砍伐而满目疮痍的大山重又披上绿妆,生机勃勃。

  褪色的地平线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四川有许多漂着原木的河流。在伐木活动最鼎盛的年代,莽莽林海中活跃着10万名森林工人。

  今年53岁的木里林业局职工李龙忠至今记得,原木顺着渠道飞速冲进雅砻江中溅起的巨大水花。“声音如同打雷,能传到1公里以外。”青年时代的他,视这声声“惊雷”为劳动赞歌。

  成树不停消失,补种树苗那脆弱的根须,难以抓紧日益松散的土地。随着绿色地平线的褪色,长江上游生态日益脆弱。

  1998年夏天,一场洪水冲断了进出木里的唯一道路,那一个月里,整个县都是“孤岛”。城中啤酒涨到20块钱一瓶,大米卖到七八块钱一斤,全城断电多日,生产生活瘫痪。

  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唤起了人们的“生态觉醒”。1998年,国家决定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砍伐。

  “木头财政”县的生态重建

  1998年,木里县财政收入3876万元,94%来自木材生产。“禁伐令”颁布后,小城一夜间沉寂了。山林间再没有油锯轰鸣,公路上再不见运木车辆。

  第二年春天,李龙忠放下了斧头、油锯,握紧了锄头。他同样挥汗如雨,并再次成为佼佼者——林场规定每人每天种500株冷杉,他能种600株,每棵苗都“窝大底平、根深苗正”。

  “那些树长得真慢啊,3年才长高了10厘米,当年砍的时候不觉得可惜,种树时才觉得心疼。”他说。

  3年后,木里林业局管护的57.8万公顷林区已没有地方可以再种树,森工职工们开始走出木里,寻找适宜大规模造林的地方。

  2002年,4辆大巴载着木里林业局150名职工来到357公里外的会理县,在城外光秃秃的美女山上种下了700多亩云南松。老百姓都说:“美女的头发又长回来了。”这样的例子很多,适宜成片造林的地方都种上了树,森林工人们又忙起了护林巡山,森林防火……

  在大规模种树后的第五年,木里县西秋乡的老乡们发现多年不见的麂子回来了,夜里在县城边就能听见它们的叫声。白天走在公路上,还能看见野鸡和马鹿。在东孜乡,岩羊甚至跑到老百姓家里去串门,撵都撵不走……

  未来,绿色财富在召唤

  目前四川省林地面积已增加到2402.4万公顷。四川省水利部门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与1999年相比,雅砻江、岷江等干支流下游泥沙输出量减少了约一半。

  生态效益显现,更坚定了四川建设高质量生态文明的决心。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最新的目标中,到2020年,全省要达到森林覆盖率40%、林木覆盖率50%、国土绿化覆盖率70%。

  如今,曾经的“木头财政”县纷纷转型,旅游、特色经果林业成为经济增长点。木里县委书记张振国说,木里县正进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申报国家生态功能区试点县,争取率先在当地开展流域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生态补偿以及碳排放交易试点。

  “现在是人养树,以后就是树养人了。”张振国说。在木里县李子坪乡的白草坪村,贫困户胡尔哈150株花椒一年能带来13000元的收入,去年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还大山以苍翠,大山必以自己的方式馈赠人类。

  行走在凉山各县,会理石榴、雷波脐橙、盐源苹果、大凉山野生菌、会东松籽、越西贡椒……一张张“名片”无不与生态相关。在这条绿色的道路上,人们看到了脱贫、奔小康的希望。

+1
【纠错】 责任编辑: 薛涛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尼泊尔南部城镇爆发冲突致多人死亡
    尼泊尔南部城镇爆发冲突致多人死亡
    成人礼 致青春
    成人礼 致青春
    贝鲁特夜景
    贝鲁特夜景
    品茶修心 乐享春日
    品茶修心 乐享春日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058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