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华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三江源牧民放下牧鞭走上生态致富新路

2017年03月01日 10:18:05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3月1日电(记者李亚光)“青青牧草高过羊,汪汪湖水星星海”曾是黄河源头“千湖之县”——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真实写照。出生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牧民曲加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放下牧鞭,离开祖辈世代生活的草原。

  曲加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玛多人均牲畜拥有量较高,曾是全国牧业首富县。然而,由于长期放牧超载,当地草原开始退化,境内过半湖泊逐渐干涸。牧民难以养活像原来那么多的牲畜,玛多一下子沦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曲加说,2007年,他们一家5口决心卖掉所有牛羊,从玛多县扎陵湖乡迁到数百公里外的州府所在地玛沁县,开始全新的城市生活。

  和曲加有着相同选择的牧民不在少数。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晓南介绍,近10多年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约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

  “大多数牧民刚到县城时什么活都不会干,语言也不通,日子挺难熬。为此政府分批组织生态移民进行技能培训。”曲加说,后来他成功考取驾照,成为一名旅游包车司机。妻子代措吉开了一家小卖部,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汉语水平提高很快。

  代措吉说,由于夫妻双双就业,他们一家近5年的年均收入超过4万元,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家里的家具、家电不断增多,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曲加说,除适应县城定居当地外,一部分有想法、有能力的生态移民掌握语言、技能后又回到家乡,在景区周边开起牧家乐和藏式小旅馆,吃起了“绿色饭”。

  到了旅游淡季,不少牧民自发组成小队在路边和景区捡拾垃圾、救助受伤野生动物,开始有意识地治理周边生态。为保护、提升牧民积极性,青海于2012年底设置首批草原生态管护员岗位,每月给相关牧民发放1000元左右工资。

  “儿子才旺却丁于2014年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为此他又搬回到老家村里,平日就在周边巡山。”曲加说,才旺却丁很热爱这一岗位,常以此为荣,工作非常上心。

  才旺却丁说,去年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立,生态管护员工作要求有所提升,工资进一步提高,达到每月1800元。不少相关牧民受到鼓舞,自发购置摩托车或贡献出家中马匹,进一步增加了巡护里程和频率。牧民管护员还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以便更好交流经验、处置突发事件等。

  “越来越多牧民放下牧鞭,端起了‘生态碗’。”李晓南介绍,2016年,仅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新增牧民生态管护员7000余名。到今年年底,三江源全境的牧民生态管护员数量有望超过4万人。

  “牧民的生态致富路将越走越宽。”李晓南说,除生态巡护岗位外,三江源国家公园今后还将设置一批公园管理岗位吸纳就业。园区牧民转为“园民”后,还有机会通过参与民族演艺、生态农牧等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054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