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陕西泾阳乡村旅游促脱贫采访见闻

2017年01月24日 18:40:53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西安1月24日电 题:美丽乡村溢“乡情”“乡愁”里有“致富经”——陕西泾阳乡村旅游促脱贫采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勇 陈晨 陈昌奇

  清晨7时,晨光熹微,一阵富有节奏感的“案板交响曲”划破山乡的宁静。切葱花、剁香菜、拌调料……33岁的成永锋正穿戴一新在灶台前忙活,身旁早已炖上的鸡汤咕嘟作响,小小的餐饮店香飘四溢。

  “今天都腊月二十六了,一会儿就有游客上门了!”文质彬彬的他头也不抬,忙得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一下。“去年春节,村里人山人海,好多门店都卖断货了,今年可得提早做准备!”

  成永锋是陕西省泾阳县安吴镇龙源村村民,在村里的乡村旅游园区“龙泉公社”经营着一家麻辣粉店。23日清晨,记者来到嵯峨山脚下的龙泉公社时,正赶上这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欢乐过大年”活动启幕。村民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戏台上的秦腔吼得热火。三五成群的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顽皮的孩子跑到队伍中,跟着乡亲们的步点扭起大秧歌。

  龙源村位于关中平原渭北旱塬带,村里一半耕地浇不上水,曾是个靠天吃饭的山村。因为缺乏产业带动,过去村民们大多外出务工,相伴而生的“三留守”问题也日益严重。近年来,在泾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将已有的1.5万亩经济林打造成农耕文化体验区,又建起民俗广场、关中民宿、小吃街区,发展乡村旅游,昔日凋敝的村庄逐渐热络起来。

  “搞乡村旅游可不是一时兴起,咱村有优势!”龙源村党支书刘炜不由分说,拉着记者向村子深处走去。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万亩经济林沿山坡延展开去,与厚重的土塬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清爽的山乡风景画。

  “咱安吴这一带有山有林生态好,又是关中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土厚民淳,城里人兴趣大着呢!”安吴镇党委书记贾晓妮说。

  原汁原味呈现关中农村景象,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乡愁”。走在龙泉公社的民俗街上,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宿沿街而立,墙上挂着的农耕用具写满“乡情”。各色小吃门店的招牌旗帜招展,村民们用方言喊出的叫卖声韵味悠长。南来北往的游客穿梭其间,品小吃、看民俗,体验着最地道的“关中味道”。

  2015年底,龙泉公社获评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去年游客数量突破150万人次。家门口蓬勃兴起的产业,也让乡亲们不再背井离乡,足不出村就能驶入“小康路”。

  店里的食客刚刚抹完嘴起身,王玉侠又赶忙递上名片,让他们扫描二维码为自家小店“做做广告”。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她家在2016年终于甩掉了贫困帽。记者问起变化,淳朴的大姐突然愣了神,默默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摞账本。

  “3月1日,还刚娃60元,还欠200元;3月4日,还根林100元……”翻着昔日的账本,王玉侠感慨万千。过去,她一家五口靠几亩旱地和丈夫打工的微薄收入度日,公婆长期卧病在床,还要供儿子上学,日子过得恓惶。十几年来,每年都要借许多外债,连亲戚朋友都躲着她。

  多年不变的窘迫生活终于在2015年换了模样。那一年,龙泉公社开业,村里免费提供给她家一间门面。王玉侠豁出面子,又向亲戚借来4套桌椅,靠着做擀面皮的手艺勉强开了张。没曾想,短暂的适应期过后,生意异常火爆。去年春节,络绎不绝的游客差点挤破小店的门槛,8元一碗的擀面皮,大年初一当天就卖出400多碗,她连忙喊来6位亲戚帮忙,还一度卖断了货。

  “过去一冬天都洗不上一次热水澡,我就想给家里装个热水器,可哪有钱啊!”2016年,王玉侠多年的“小目标”终于得偿所愿,到年底一算账,纯收入竟有7万多元。还完了亲戚们的外债,她总算挺起了腰杆,还盘算开春后,把家里20多年的老屋翻修一下,“儿子大学毕业了,哪天领个对象回来,咱可不能让人家姑娘笑话!”

  刘炜说,现在全村贫困户中有3家经营门店,村里给其他贫困户提供保安、保洁等岗位。2016年,5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人均收入突破4千元。如今,1300多位乡亲吃上了旅游饭,村民自产的水果、蔬菜也有了销路,全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6000余元增长到2016年的1.4万余元。“好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过去哪有这事!”

  产业蓬勃兴起,群众致富有路。龙源村的变迁是泾阳县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泾阳县委书记张渭说,当地突出“真山真水、原汁原味、真情体验”发展乡村旅游,以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1078万人次,茯茶小镇、龙泉公社等景区,已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笑冬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037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