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从“想”到“生” 中间不止隔着一道政策

2017年01月05日 08:37:3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  王莹

  这两天,一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报告引发公众高度关注。报告由全国妇联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发布,对全国十个省市、0-15岁的上万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家庭占20.5%,不想生育二孩的比例为53.3%,即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2016年1月1日起,中国正式终结了实施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步入“全面两孩”时代。如今,政策实施已满一年,过半不想生的比例着实让人为人口红利捏把汗。

  其实在这份调查报告发布前,超过17万网友参加的搜狐新闻相关调查就曾显示,即便政策放开,43%的网友也不愿意要第二个孩子;27%的网友处于“纠结中”;只有30%的网友表示愿意要二孩。这些数据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佐证出一个事实:政策对人们生育意愿的促进效用是有限的。

  为何此前不少人诟病独生子女的各种弊端,呼吁放开生育,如今政策跟进了,生育意愿却没有跟上呢?

  在新华网1月4日推出的“二孩政策遇冷,你认为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网络调查中,61.29%的网民选择“经济压力大,生了也养不起”居首,其次是23.14%的网民选择“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不适合再生”。同时,梳理网民在论坛的跟帖留言可见,抚养成本过大确实是很多家庭徘徊在生与不生间的最大难题。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陈晓霞指出,由于生育成本、经济负担、照料负担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家庭存在“不敢生、不愿生”的现象。调查中,80%的父母在考虑是否生育二孩时首先考虑公共服务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孩子入园、升学的情况”、“婴幼儿用品质量”、“生活地区环境状况”、“孩子看病就医的便利程度”。70%左右的父母认为,“母亲的精力”、“家庭经济状况”、“孩子上幼儿园以前有人帮助照料”、“父亲的精力”等家庭状况也是影响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

  可见,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是每个家庭面临的最现实、最大的考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即便政策放活后,公众的生育愿望不高,依然保持谨慎理性的原因。

  除去各种现实压力外,这些年人们的婚育观念也发生了不小变化。过去,中国人要多生孩子主要是因为那时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人们养儿防老。现在,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日臻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越来越淡薄,与此相反,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和生活质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人生选择。不婚、丁克、三口之家等现象,日益被多元的社会所认可和接纳。观念上的转折,自然也会引发生育意愿的降低。

   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一个国家的生育率往往都会出现下降。世界各国的经验也都表明,生育率不像水龙头那样,想关就关、想开就开。想要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良性适配,想要取得人口红利的持续释放,光有一道政令显然不够,现在更需要的是建构出与生育意愿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由“想”变“生”。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莹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101294319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