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刘姥姥们”:为打工子弟搭一个“温馨小屋”

2017年01月05日 11:16:5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5日新媒体专电 题:“刘姥姥们”:为打工子弟搭一个“温馨小屋”

  新华社“中国网事” 记者赵仁伟 关桂峰 张漫子

  下午放学后,北京通州区10岁的小学生张雨桐没有去街边的修车摊找爸爸,而是来到附近社区的“刘姥姥温馨小屋”。在这里,她可以看书、写作业,这里有一位令人既爱又怕的刘姥姥。

  “刘姥姥温馨小屋”位于通州区葛布店北里社区,是7位退休老人义务照顾打工子弟的“小天地”。从周一到周五,下午三点到六点多,老人们在这里义务看护社区附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已经坚持了3年多。发起成立“温馨小屋”的是72岁的退休教师刘月华,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刘姥姥”。

  刘姥姥和她的“孙子们”

  “大家好!”与这里的每个孩子一样,张雨桐一进屋,就先跟大家问好,然后径直去洗手,找个位子坐下写作业。她穿戴整洁,和记者交谈时颇有礼貌,字也写得很认真。

  “这些外地来的孩子以前可不是这样,我定下了规矩,进门先问好,再洗手。”刘月华告诉记者,如今,孩子们都慢慢地养成了好习惯。

  张雨桐来自河北,她的父亲是一位修车师傅。以前放学后她没地方去,就跑去修车摊找爸爸,趴在路边的板凳上写作业。2013年“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刘姥姥温馨小屋”成立了,张雨桐被刘姥姥接进了小屋。“在这里暖和,还有热水喝。”张雨桐说,不会做的作业还能问刘姥姥。

  这间由社区居委会提供的小屋,本来是社区的道德讲堂,如今每个傍晚成了十多个打工子弟的温馨小屋。十几张桌子干净整洁,由通州区图书馆和益民书屋捐赠的1000余本儿童读物排列有序,孩子们可以随时取阅。墙上的小黑板上有每个孩子的照片,周围点缀着向日葵、蝴蝶等图案,一旁贴有红色剪纸——“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

  在“刘姥姥温馨小屋”,刘姥姥和其他六位老人轮流值班。冬天冷,他们下午两点过来提前开空调,好让房间热起来,再打扫好房间,烧开了水,等着孩子们过来。

  刘姥姥对孩子们管教很严,每个孩子的期中、期末成绩都一一过问并登记下来。“谁进步我就表扬谁,谁退步了就和他一起找问题,帮助他。”

  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刘月华还注重因材施教。她鼓励内向胆怯的孩子,对调皮捣蛋的则用“妙招”。

  小亮今年五年级,过去逆反心理很重。“一开始批评他,他还撕作业本扔到地上。”刘姥姥严厉地教育他,同时也鼓励他,给他找一个追赶的榜样。一个学期后,小亮的英语成绩从上学期的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刘姥姥高兴地表扬了他。

  谢文静在小区做保洁员,小屋还没开的时候,她的两个儿子下午放学后就跟着她,她扫到哪家,儿子们就跟到哪家。

  “帮我管着孩子,比亲妈还好哩!”对于“刘姥姥们”,谢文静充满了感激。她说,以前孩子特别贪玩,现在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刘姥姥和孩子交流多,比家长更了解孩子。

  为了孩子,一群老人接力十几年

  在“温馨小屋”,不是刘姥姥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几位老年志愿者在“战斗”,它承载着一群离退休老人对下一代的殷殷关爱。

  早在2001年,葛布店北里社区成立了通州区第一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发起者王国章是离休干部,他多年坚持到社区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走遍了通州区。

  在他的感召下,许多退休老人也加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2003年,王国章病倒,他点燃的火炬被其他老人们接过来。

  退休后的刘月华也是老年志愿者中的一员。细心的她发现,社区的孩子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外来务工家庭,他们的父母大多从事小买卖,也有环卫工和保洁员,没有条件管孩子。下午放学后,孩子们要么在街上乱跑打闹,要么跟在父母身边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她坚定了一个想法:要让打工子弟放学后有个好去处,有个温馨的小屋!

  在社区的支持下,2013年的儿童节,“刘姥姥温馨小屋”成立。“聂奶奶”聂兰英、“骞奶奶”骞香如、“陈爷爷”陈文元等7人成了“中坚力量”。“退休以后,我想着在家养老了,但家里总是柴米油盐也没什么意思,我就决定参与进来。”骞香如说。

  聂兰英退休前在一家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已坚持在“温馨小屋”服务多年,“有时看得比自己家的事情还重要,在这里能发挥余热。”

  “让我们的余热,温暖有需要的孩子”

  对于刘姥姥的小屋,也有泼冷水的声音:“不在家待着,瞎折腾什么?”可是,在刘姥姥心里,虽然不拿一分钱,但能干点对社会有用的事儿,觉得生活充实。

  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就是姥姥最大的欣慰。上二年级的露露朝刘月华举手,“姥姥,花朵的朵怎么写?”坐在她右边的四年级哥哥走过来,“我会写,我教你”。刘姥姥咧开嘴笑,她告诉我们,“做勤劳的小蜜蜂,有困难齐帮助”是小屋的精神。

  刘姥姥希望给予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2016年11月底,潞河中学的刘老师作为志愿者来到小屋,带孩子们做完实验后,一席话打动了孩子们的心:“我也是外地人,但通过我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买了房子,有了北京户口。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你努力就能改变它!”

  台下十几个孩子望着刘老师说,“我们也努力,要跟你一样。”

  教育能改变孩子命运,改变一个家庭,这是刘月华一生的信念。育人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有养成他们学习、生活的好习惯,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小屋的工作是个操心的活儿,但是老人和孩子,像磁铁的两极,相互吸引。

  有一段时间,刘月华因腰椎受伤无法继续到小屋值班。几天见不着孩子,想得厉害。病好重回小屋时,只见一溜小脑袋排成排,探出窗外,老远就冲她喊:“姥姥,姥姥回来了!”

  每每回想起那个场景,刘月华眼睛就湿润了:“我也感谢这些孩子,因为他们,我的生活充实了,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02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