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供给侧改革探索

2016年03月10日 11:52:12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供给侧改革是热门的话题之一。然而,对全国人大代表王海燕而言,最初这只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新词”。

  王海燕是重庆潼南区佛镇村党支部书记,一度觉得供给侧改革离农民很远。逐渐学习了解后,她对中国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有了自己的理解。

  比如,通过改变养殖方式,把一块多钱一个的普通鸡蛋变成三块钱一个的土鸡蛋,就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小小实践。

  “再比如土地流转经营、农民入股的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就是力求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升农产品供应的质量和数量,与现在的供给侧改革一脉相承。”王海燕说。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体现中国结构性改革新思路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推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家表示,推进供给侧改革,首先在于转变认识。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中国基层民众的接受程度,决定着政策落地的实效。

  同样来自重庆的农民企业家杨雪梅也在探索自己的供给侧改革。

  杨雪梅2007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承包流转了1.5万亩土地,成立了重庆云阳县芸山农业研发公司,带动3000家农户按照公司化运营模式种植菊花。

  菊花茶在欧洲受欢迎,但只有通过欧盟有机认证的菊花才能进入欧洲市场。“我们的茶农种植的菊花一般是以吨计价,而获得欧盟有机认证的菊花以克论价。”杨雪梅说。

  通过改变种植方式,杨雪梅种植的菊花现在是中国仅有的两家通过欧盟有机认证的品牌之一,不仅畅销欧洲,也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

  “中国中西部农业落后、农民穷,一方面与销售渠道不畅有关,更重要的是很多农产品无法满足生活水平提高后,国人对健康、绿色、安全、营养农业品的要求。”她说。

  在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党支部书记花全看来,以布依族杀猪饭和庖汤为招牌的农家乐,就是王岗村的供给侧改革尝试。

  “王岗虽然没有丰富的矿产,但有独具风情的布依族饮食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位全国人大代表说,自2007年开始,依靠玉米、水稻种植为生的王岗村村民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转型之路。

  “前两年有游客建议我们搞水果采摘,增加对农村生活的深度体验。于是村里发展大规模草莓种植。游客进场采摘收取每人10元费用,在里面吃管够,带走就是25元一斤。现在每年草莓成熟的4月,游客都排着队进草莓园。”花全说。

  “我们希望打造出一条让游客有吃、有玩、有采摘、有体验的旅游产业链。”花全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7年的2400元增加到去年的10800元。

  “现在中央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王岗村,就是结合自身实际和游客需求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花全说。

  当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仍面临不少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紫云县坝羊乡科羽有限公司董事长舒明勇是多年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他认为,小微企业生存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大难题,降低融资成本对一些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高涨,但也出现了部分企业生存困难,创业者不得不重新出去打工的情况。”他希望政府和金融机构能够给农村小微企业更多扶持。

  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农村地区的供给侧改革的推进。

  花全说,现在村里紧缺有能力、有干劲的致富能人,希望能有更多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带领老百姓致富,也希望更多的“农二代”能够留在村里发展。(记者:王健 陈国洲 胡星 潘德鑫)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责任编辑: 王萌萌]
01002002161000000000000001110727111829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