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3月6日电(记者 何欣荣、仇逸、华春雨)小到感冒药、保温杯等日用品,大到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等耐用品,海外血拼统统带回家——今年春节发生的这一幕,给企业上了一堂供给侧改革现场课。
全国两会上,不少企业家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只有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才能避免“爆买”现象,拉动国内消费。
海外“买买买” 日用消费品成主角
“供给侧改革不止是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去产能。在消费品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同样迫切。”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说。
让葛俊杰感受深刻的,是在“吃”方面。“我们的很多老字号食品,虽然凝结了几代人的感情和记忆,但消失的不在少数。光明的大白兔奶糖,算是坚持下来的代表之一。而反观日本的‘白色恋人’巧克力,到日本旅游的几乎人手一份,成为必买的伴手礼。”
“穿”的方面考验同样严峻。虽然贵为服装第一生产大国,但国际快时尚品牌通过海淘渠道进入中国的速度越来越快。跨境电商洋码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消费者在海淘中最热门的三大品类依次是服装、美容护肤产品和手提包/背包。“虽然跨境网购的频次低于国内,但平均单价超过1200元,远高于国内水平。”
至于“用度”方面,到国外买智能马桶盖已经是过去式了,越来越多不起眼的日用小商品成为国内消费者的新目标。从保温杯到指甲钳,都是购物清单的“常客”。
最让葛俊杰感慨的,是朋友最近给他展示的从日本带回来的牙签。“这么简单的东西,也能分成L(大)、M(中)、S(小)三种型号。并且,用的还是环保材料,不像国内大多是竹签。”
品牌、个性、匠心 一个不能少
和海外优质消费品相比,“中国制造”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品牌是第一位的。全国政协委员、微创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常兆华说,2015年国际机构评选出的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中,中国企业仅占两席,与我国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地位极不匹配。
“虽然品牌战略喊了很多年,但现实中如果投资一亿元建厂房、上设备,多数人没异议。而如果拿来搞品牌,有人就觉得不靠谱。” 葛俊杰说,品牌成功除了质量有保证,标准和文化支撑必不可少。
在消费多元化的时代,个性化定制越来越受欢迎。每年都有很多人舍近求远,到国外购买号称手工制作的服装和皮鞋。究其原因,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千篇一律不能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今年两会前,专门调研过山东青岛的一家服装企业。这家企业依托大数据技术,在流水线工厂实现服装定制。消费者只要在手机的APP中下单,就有专人上门量体,再结合企业积累的百万人服装版型数据,实现“一人一版、一衣一款”,从下订单到定制成衣出厂只要七天。
“中国发达的互联网产业不能只体现在销售渠道上,更应该对接制造环节。既避免库存积压,又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郭广昌说。
随着海外消费品大量涌入,“工匠精神”这个词在国内制造业中日益受到重视。“工匠精神”说到底是一种对自家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这是热衷打价格战的国内企业所稀缺的。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高级副总裁袁利群说,为了开发比肩日本产品的高端电饭煲,美的研发人员一年用掉两吨米不断地做饭,这种“工匠精神”需要坚持。
制定《质量促进法》 以极致性价比赢回消费者信任
提升消费拉动经济能力,把居民购买力留在国内,已成为当务之急。参加两会的一些企业家代表委员表示,“中国制造”必须做到极致性价比,才能赢回国内消费者的信任。
极致性价比,以质量为先。此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带来一份关于制定《质量促进法》的议案。樊芸说,尽管我国跟质量有关的法律不少,但大多是“管理型”,缺少“促进型”。
樊芸认为,《质量促进法》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国家质量基础建设和激励制度等,比如建立质量专项资金、质量公益基金和加强政府采购支持等。
消费品质量好,价格也要合理,消费者才能买账。全国政协委员、美邦服饰董事长周成建说,不能一想到互联网企业就是高科技,一想到服装等消费品企业就是传统行业。“对于优秀的民族品牌,政府可以参照高新企业的标准给予税收上的支持,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地与国外品牌竞争。
葛俊杰认为,“在竞争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国际资源,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企业要转变观念,从‘中国代工、供应世界’走向‘中国品牌、全球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