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北京高校:如何让思政课“激活”首都高校课堂?

2016年12月15日 19:17:3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题:北京高校:如何让思政课“激活”首都高校课堂?

  新华社记者孙琪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为加强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北京市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提出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工作思路和实施体系,每年投入近2.5亿元,为北京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扎实保障。一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首都高校现状如何?这些投入都是如何落实的?又为高校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高校思政课的“春天”来了

  “思政课的‘春天’来了。”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祝志男在学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精神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长期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教学的她,在过去一年里还获得了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的荣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变化,有切身感受。

  “最近几年,我感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学校对思政课相关课题的支持不断增大,课题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学校思政课研究和教学工作中来。”祝志男说,“我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越来越受到鼓舞,越来越感觉到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很有价值、有获得感。”

  受访高校教师普遍认为,思政课在高校的“流行”,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北京各高校对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投入,转化成多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所,数百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项目和一大批优秀学术成果,形成了春风化雨般的良好氛围。

  各高校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开展课题研究、举行知识竞赛、组织理论学习……师生们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多了,正在形成积极的思想政治教学氛围。”祝志男说。

  科技正在成为大学思政课的“助推器”

  “请大家拿出手机扫描一下大屏幕上面的二维码。”北京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张润枝话音刚落,同学们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机。如今,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再被老师视为“心头病”,手机反而成为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学生的印象里,思政课常常是“超过一百人的大课堂”,不但形式单一,而且因为内容和中学阶段的政治教育课有“重合”,很多人对大学思想政治课内容缺乏兴趣。

  而张润枝老师的课却深受学生欢迎,甚至“一座难求”。

  这其中的“奥秘”不仅在于张老师渊博的知识,也在于她对技术手段的应用。现在在不少首都高校,运用多种科技手段传授思政课知识已经不是新闻。利用网络平台开设“慕课”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经典思政课搬上网,或缩短课堂上传统讲授理论知识的方式,改用视频教学、远程讲座、互动讨论等方式讲授思政课。

  “现在信息网络发达,老师不懂得利用新媒体技术是万万不行的,互联网教学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张润枝说。除此之外,她每学期都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设置课堂学习档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期待和思想困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差异性小组,为每位学生“私人定制”教学内容。

  “大学思政课教育对老师来说,是一项长期使命”

  “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也就是要求思政课老师从从事单纯的教学工作,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转变。”祝志男说,“作为老师,应该有使命、有意识、有大局观和世界眼光,跟得上时代发展、国家要求和学生需求。”虽然首都高校的思政课研究氛围越来越好、授课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思政课老师却一点都不敢懈怠。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节点,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担负起这个时代使命。”北京化工大学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刘刚说,“我越来越觉得振奋,又感到压力。说振奋,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现在的高度,也给我们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契机。说压力,是因为这个要求提得高,又要落得实,鞭策着我对日常教学不断进行思考、改进。”

  “做思想工作,从来不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和短暂的兴趣,尤其对于大学老师来说,这是一项长期使命。”刘刚说。

【纠错】 [责任编辑: 陈熹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012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