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记者来信:用更多文艺作品弘扬“包公精神”

2016年12月12日 21:32:08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题:记者来信:用更多文艺作品弘扬“包公精神”

  新华社记者李亚红

  “搞这个有什么用呢?”多年来,“包公杯”曲艺比赛的推动者唐明德经常听到类似的质疑。“文化的作用难于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12日在京举办的“包公杯”反腐倡廉优秀曲艺作品晋京展演座谈会上,唐明德对记者说,只要持之以恒,吸引更多曲艺爱好者参与进来,共创好作品,共发“廉之音”,共传“正能量”,“包公精神”就会在新时期焕发更绚丽的光彩。

  自2009年以来,安徽省合肥市和中国曲协等单位已举办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以传承“包公精神”,传播廉荣贪耻的价值观。

  “合肥是名拯的故乡,包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座谈会上,合肥市监察局副局长唐明德说,关于包公的故事,如打龙袍、斩驸马等在民间广为流传。“包公故里”合肥近年来通过多种形式弘扬“包公精神”。

  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高压惩贪肃腐的新形势下,弘扬“包公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即使不是戏迷,大多数人也知道包公。在他身上,凝聚了人们对清官的期盼,对社会公正的向往。《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马建辉说,当前需要更多类似“包公杯”这样的活动,在给观众提供艺术作品欣赏的同时,传播廉政文化。

  曲艺是我国优秀的艺术样式之一,常用来讽刺贪腐、针砭时弊等。中国曲协副秘书长黄群说,一直以来,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贪污腐败现象令人深恶痛绝,曲艺工作者要从鲜活生动的生活中挖掘、创作、表演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善意的讽刺和有力的劝诫,给人以光明、希望和温暖。

  “当前,在艺术领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马建辉说,以电影为例,部分主旋律影片票房欠佳,反而出现了“围观”“小鲜肉”和追逐美女的苗头,这种局面应当扭转,除了艺术创作者要创作出过硬的产品外,还迫切需要有关部门支持类似“包公杯”这样的主旋律活动,用“正能量”作品引导观众,塑造健康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趣味。

  据悉,四届“包公杯”共征集5000余篇作品,从中精选出了100多篇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文化人、以廉育人,在很多地方进行了演出。曲艺评论家彭俐说,希望“包公杯”不仅仅是曲艺作品的展演平台,应让更多的艺术家参与进来,成为更多文艺形式弘扬“正能量”的平台。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010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