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质变”“融合”“自主”——三大关键词解读中国空军装备发展新成就

2016年11月04日 19:15:3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珠海11月4日电(记者张汨汨)中国航展于11月4日迎来首个公众开放日,空军装备展区再次万众瞩目,多款自主研发的高新武器装备引爆现场一个又一个热点,变革的气息扑面而至。空军装备部综合训练局局长王中华用“跨代”“融合”“自主”三个关键词,向新华社记者解读空军装备发展中正在发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一:质变

  中国航展迄今已举办11届,空军始终是其中的亮点与焦点。对照20年的历程,王中华用“四个突破”来归纳本届空军展示装备背后隐含的深意:“一是装备种类和数量上的突破;二是从现役装备到在研装备的突破;三是单一装备展示到成体系展示的突破;四是战术性装备到战略性装备的突破。”

  一系列突破,印证了空军司令员马晓天的论述:空军战略转型全面推进,目前正处在由量变积累到质变跨越的关键时期。

  王中华认为,这种质变可以从“两个跨代”的层面去理解:一是主战装备的跨代,二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能力的跨代。

  新一代的隐身战斗机、大型军用运输机、远程巡航导弹……从一部部具有“战略”意味的重量级装备中可以清晰看到,空军对战略力量的展示更加突出,这正是其转型建设在装备上的具体体现。

  “空中作战力量”“防空反导”“预警探测”“战略投送”和“空降兵装备”……本届航展,空军首次以板块的形式在航展上做公开展示。

  “板块,也可以理解为体系里面的‘子体系’。”王中华说,这种作战力量的体系构设不仅反映在展览上,事实上已贯彻于空军作战力量的建设中。

  “空军建设发展进步是全面系统的,不是局部单点的进步,而是一个整体的进步。”王中华说。

  关键词二:融合

  “空军高度重视军民融合,积极推动军民融合,特别是在武器装备研发领域,军民融合的力度更大。”王中华说。

  航展现场,许多新型武器装备来自工业部门的推荐,更有许多是由民营企业积极推荐参展的。“之所以有这么多成果,有军方需求牵引的因素,也是国内各种力量通过‘民参军’方式积极参与的成果。空军武器装备在军民融合领域里面,做了大量全面深入系统的工作,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效果会越来越能够显现。”

  王中华用一个例子来举证空军在高新武器研制中的深入参与——“那就是试飞员群体。”

  在武器装备的孕育和定型阶段,试飞员凭借自身极高的技术素养和战术素养,既是武器装备的试验者,也是其设计者,同时也是战术动作的开发者。这种深度参与,同时也为新装备尽快形成作战能力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而在更深层次上,空军在装备研制发展的需求牵引、方向引领上更加系统、科学、理性,“通过战场来拉动市场,通过市场来助力战场,从而实现双赢、共赢、富国、强军。”

  在这种拉动之下,国防工业发展日益繁荣,结出累累硕果。王中华比喻,中国空军的“买方市场”正在形成。

  “过去是‘有什么就得要什么’,而现在,我们有选择了,并且还可以挑剔地选择。”王中华说,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在空军装备发展领域已经有了切实的成绩。

  关键词三:自主

  在航展现场,当观众为运-20的空中展示而惊叹,为轰-6K的神威凛凛而振奋时,王中华却提醒:一型或几型武器装备,只能碎片化地展示一个军种的侧面;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

  “以前,我们要么学你、要么学他,新装备中总有‘测绘仿制’和‘对外合作’的影子,但现在,我们已实现了完全的自主研发,也就是说,空军的装备发展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王中华说。

  这种道路,是从单点到体系、从碎片到系统、从应对现实到应对前瞻的全方位前进。

  而面对某些“类似”“相象”的议论,王中华十分坦然:作战飞机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共有的,就像鸟一定要有翅膀,飞机一定要有双翼。然而,相似之中一定会有相异,因为“各国有各国的需求,有特殊性才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对我们选择的道路充满自信,对国防工业现有能力充满自信,对军队国防和改革新的体制和保证充满自信。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建设一支全新面貌的战略空军,建设一支空天防御力量体系,实现空军战略转型。”王中华说。

【纠错】 [责任编辑: 郝多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85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