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核安全应是“看得见的安全”
2016-10-28 07:18:52 来源: 新京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 观察家

  国家核安全局集中公开一批核电厂运行事件通报,意义非同一般,这预示着中国在涉核信息公开上正在走向透明。

  国家核安全局官网25日发布了《关于近期核电厂人员行为导致运行事件情况的通报》,该通报共整理分析了16起事件,一批核电厂被公开点名。这其中包括福建宁德核电厂5起。

  国家核安全局通报指出,近期,若干核电厂在运行期间发生由于人员误碰或误操作等行为导致的运行异常或运行事件,甚至触发反应堆停堆。

  在公众的印象里,核安全一向都很神秘,包括核电厂、辐照源等在内的涉核设施的运行信息,公众都是看不见的。此次,国家核安全局集中公开一批核电厂运行事件通报,意义非同一般,这预示着中国在涉核信息公开上正在走向透明。

  这样的姿态当然值得肯定。核与辐射安全的信息,不过是环境信息的一类。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推动环境信息公开,这早已写入法律,核安全信息的公开,自然也不能例外。

  在核安全信息的公开上,政府部门以往的思维堪称保守。一些政府部门将核安全视为敏感地带,它们对外总是强调各种涉核设施的安全性有保证,但却不让公众看到这样的安全保证来自哪里,当一些涉核设施发生安全事件时,信息往往被淡化或隐瞒,一些核项目的规划与讨论,公众更是被排除在外。

  政府部门的这些做法,据说是为了防止民众恐慌。但实际上,它不仅没有消除恐慌,反而是在制造恐慌。核安全被神秘化,民众无从得知相关信息,其结果是民众谈核色变。对于一些涉核的传言,政府部门不及时公布事件真相,其结果是谣言满天飞,恐慌情绪蔓延,政府公信扫地。

  这方面的教训可以说不胜枚举,近有今年8月闹得沸沸扬扬的连云港核废设施选址风波,远有2009年河南杞县“钴60爆炸”传言导致民众集体外出“避难”,以及2010年的大亚湾“核泄漏”虚惊等等。种种教训无一不在警示我们,打破信息闭塞,让核安全“去核神秘化”已是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全球各个原子能开发的大国,均将核安全信息的开放与透明视为一贯准则。以法国为例,早在1974年,法国就建立了“核能信息科学家联盟”,这是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核能信息传播机构,以确保法国核工业界为公众提供真实和透明的信息。

  70年代末起,针对各类核设施,法国各地成立了地区信息委员会,负责地方核安全的信息跟踪和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当地社会贤达,如当地政治家、职业联合会代表、环保协会等等。法国国会2006年出台了《核透明与安全法》,强制要求相关单位透明公开核信息,而且任何个人都有权向核电站运营商要求提供有关核安全及核辐射的信息。

  应看到,近些年来,尤其是大亚湾“核泄漏”虚惊之后,中国在核安全信息公开建设有加速之势,环保部之前两次发文要求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的信息公开,一些核安全信息开始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但这些信息公开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

  未来,“核安全法”的立法如何在信息公开上继续开疆拓壤,让核安全真正成为“看得见的安全”,值得继续关注。

  □于平(媒体人)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强
新闻评论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60111980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