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边境线上的守望者——记新疆护边老人魏德友(下)

2016年10月27日 16:10:08 来源: 新华社

  魏德友在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6月2日摄)。 中哈边境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的黄昏,是一种空旷而孤寂的美。当橙红色的日轮坠向辽阔的地平线,草原深处的凉意渐浓,黑夜张口吞噬大地,形影相吊的白杨昂首坚挺,流连淡淡的夕照。踏着彩霞的余辉,草原的牧民们挥鞭赶着牛羊,从萨尔布拉克草原毗邻边境线的春秋牧场迁移到别处的夏季牧场。一望无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岁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只羊。守边了半个多世纪,这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习惯了孤独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晓龙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27日电 题:边境线上的守望者——记新疆护边老人魏德友(下)

  新华社记者何军、张晓龙

  在中哈边境萨尔布拉克草原,放牧巡边的魏德友如同一个“流动岗哨”,守望着草原边境线52年未曾换岗。他说:“只要自己还走得动,就要一直守下去。”

  76岁的魏德友现在每天坚持走8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况。在春秋两季,魏德友还要时刻盯住牧民放牛羊,劝返抵边的牲畜。

  守边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和妻子刘京好只分别回过山东老家一次,他们将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守边事业。

  当年20岁出头的魏德友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1团兵二连屯垦戍边,白天搞生产建设,晚上还要执勤巡逻、守卫边境。那时,他和守边牧民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这是边境最危险的工作。

  “加克路(161团驻守一带),布奇兵,百姓对军,寸土连北京,屯垦戍边守领土,忆往事,不留名。”老兵团人留下的这一首《江城子·忆边境转场斗争》,正是描写当时守护在边境一线的魏德友和他的战友。

  2003年,中哈两国边境勘界工作结束,其中就包括魏德友守护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一带。那一天,他走到中哈边境173号界碑前,抚摸着沧桑的石碑,潸然泪下。

  没有了边境争议,魏德友却没结束自己的守边工作。武警塔城地区边防支队政治部主任彭刚说,春秋牧季,草原牧民经常抵边放牧,极易引发人员及牲畜非法越界;夏冬两季,牧民走了,草原变成“无人区”,发生偷越境的概率又相对增加。

  边防连机要参谋常向耀回忆到,在萨尔布拉克草原的中哈边境,魏德友就像一幅“活地图”,没拉铁丝网的时候,界碑在哪,边界线怎么分布,他都了然于胸。

  退休之后,魏德友留下来成了萨尔布拉克草原的“流动岗哨”,他时刻观察是否有人畜抵边,一旦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劝返,解决不了的就立即与边防派出所或者边防连联系。

  52年坚守在草原边境一线,魏德友并不图什么。在草原放羊,魏德友常常不赚倒赔;塔城地区吉也克边防派出所干事高向敏清晰地记着,发护边员津贴时魏德友追着他推辞,嘴里喊着“我啥也没做,不能收”。

  这份无私的坚守也在影响着他人。在额敏河边防连服役了11年的刘成朋告诉记者,新兵下连队时都要喝魏德友家井里打出的苦涩碱水,尝一口就知道在这坚守几十年有多难;老兵退伍时,大家都会自带食材,在魏德友的土房子里做一顿饭道别。

  刘成朋说,入伍两年的时候,自己曾打算复员回老家,正是被魏德友的坚守所感动,他决定留下来,一干就是11年。

  现在,年迈的魏德友有了守边的继承人。他的二女儿魏萍决定辞去山东的工作回到出生的草原,接过父亲的羊鞭继续放牧巡边。

 

 

半个世纪的孤独坚守——记新疆护边老人魏德友(上)

好山水成新疆农民致富“钱袋子”

新疆实现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

国家给予新疆脱贫攻坚特殊支持 南疆专项资金提高至4亿元

【纠错】 [责任编辑: 唐斓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80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