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中科院:近20年西藏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

2016年10月26日 15:46:5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张雪花)藏羚羊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现已达到15万只以上;黑颈鹤的数量也有显著提升,在7000只左右;国际动物研究界认为已经灭绝的西藏马鹿也被重新发现,达到1000只左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达到700多只,占到全国种群数量的33%……这是记者从26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获悉的一组数据。

  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只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建设成效的一个侧面。

  26日中科院发布《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报告,国新办发布会通报评估报告相关情况,并就公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了回应。

  “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在会上表示,近20年来,西藏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开局良好,高原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

  据张亚平介绍,中科院于2013年组织专业团队,历时3年研究了西藏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评估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的实施成效,得出了六个方面结论: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

  谈到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评估报告首席科学家王小丹表示,一些关键区域、重点区域的关键技术仍然很缺乏,比如退化草地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重点沙化区的治理关键技术、雅江河谷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发。

  西藏的生态功能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有着独特的屏障作用。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确定实施三大类10项工程。

【纠错】 [责任编辑: 周楠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48129338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