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非洲总分社武笛:逐梦吧,祖国在身后

2016年10月24日 09:05:02 来源: 新华网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393753

 

图为记者在马里采访中国维和部队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的记者武笛。今年8月,我参加了里约奥运会的报道,这是奥运与南美大陆的第一次邂逅。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全力拼搏,让世界看到中国年轻一代的自信洒脱。在巴西,我有幸见证了一些瞬间。

  在玛利亚伦克水上项目中心,吴敏霞赢得第五块奥运金牌,4届奥运的坚守,她谱写了跳水队的全新传奇;在里约中心4号体育馆,林丹与李宗伟华山论剑,赛后两人紧紧相拥,十几年竞赛的惺惺相惜令人动容;在小马拉卡纳体育场,女排姑娘们顶住压力、逆势而上,拼下决赛金牌。当时在看台上大喊的我,与亿万国人一样,欢笑与泪水交织。

  这些瞬间展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彰显了奥林匹克的精神,也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但今天,我想讲的是另一群运动员的梦想。

  在今年的奥运会上,有一个特殊的代表团,由10名来自叙利亚、南苏丹、刚果(金)和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运动员组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运动员代表全球超过6000万的难民登上奥运的舞台。

  去里约之前,我在肯尼亚采访过其中5名运动员。在南苏丹姑娘安吉丽娜的记忆里,战争是村里的枪声和火光。这个当年不到7岁的小姑娘,跟着村民晚上躲子弹,黎明找食物,一路从南苏丹逃到肯尼亚卡库玛难民营。离开家之前,她甚至没来得及与父母见上一面。

  这一别,就是整整15年。

  难民代表团的其他队员都与安吉丽娜有相似的逃难经历。来自刚果(金)的波波莱·米森加曾在森林中躲了8天才被人解救。来自叙利亚的游泳运动员尤丝拉·马尔迪尼曾与姐姐推着船在冰冷的爱琴海中游了三个半小时。

  其实,安吉丽娜的梦想很简单,她希望能跑出好成绩,回南苏丹找到父母,给他们盖一个房子。

  我问她:“你参加奥运了,你觉得你父母会在电视上看到你吗?”

  她说:“我想不会,他们可能没有电视,”她眼睛有些湿润,“我非常想念他们。”

  就在对安吉丽娜采访结束后一周,南苏丹,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再次陷入内乱。军队内部派系发生冲突,交战双方用上了重型武器。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亡,6万人流离失所。

  首都朱巴的难民涌入联合国工作区寻求庇护。这些难民中,有许多和安吉丽娜当年一样大的孩子。他们追逐打闹,穿梭在就地生火做饭的大人身边,尚未意识到他们未来的生命中,还要经历多少颠沛流离。

  那是第一次,我脑中浮现出一句话:有国才有家。

  同样经历战火,有些孩子的境遇却完全不同。这张照片拍摄于去年的也门亚丁港,这个小姑娘被海军战士牵着手,登上了中国撤侨的军舰。

  去年三月,沙特阿拉伯领导的多国联军对也门境内发动空袭,当地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中国政府随即展开了迅速、高效的撤侨行动,分4次共撤离中国公民629人,外国公民279人。作为新华社唯一的视频记者,我随舰参加了这次系列报道,也经历了很多难忘的瞬间。

  在亚丁港码头,我遇见了10岁的埃塞俄比亚小男孩奈特。当时他正准备跟家人登上中国的军舰。码头上不时能听到枪声,推着儿童自行车的他在几百人的队伍里显得尤其突兀。

  我问他,“为什么带自行车?”

  奈特说:“我不喜欢打仗,我想去安全的地方骑车。”

  后来在舱室,我见到奈特的父亲,他正在休息,也门局势恶化后的奔波都写在脸上。我问他将来打算,他说去投奔埃塞俄比亚的弟弟。

  “再然后呢?”我问。

  他叹了口气,没再回答。

  在中国撤侨的临时安置点,中国援建也门图书馆项目的工作人员张洪兵给我看他手机里的照片。他所在的建筑工地靠近也门国会大厦,爆炸声就在墙外,不时还有流弹飞入。每天空袭开始,炮弹都把夜空打得通明。

  他告诉我,“和平年代生的人哪经历过这个,肯定心慌,一听到爆炸就赶紧往地下室跑”。他和同事们在地下室睡了好几天,寝食难安、度日如年。

  3月29日早晨,接到撤离通知的张洪兵与同事登上大巴,抵达荷台达港。看到军舰和五星红旗,现场有很多人留下了眼泪。他说忘不了舰身上挂着的条幅,上面写着一行字:

  “祖国派军舰接亲人回家。”

  一边是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一边是温暖安全的诺亚方舟。吉布提的临时安置点里,有空调、热饭和免费的亲情电话。在军舰上,战士将所有铺位腾空,给撤离人员休息,随舰军医在每间舱室巡诊。无论是协调国际关系、设计撤离线路,还是生活上的妥善安置。处处能感受中国的大国担当以及对人民的关爱。

  我还记得看过一条网友评论,他说,这就是中国梦吧,每个人都有逐梦的权力,尽管在海外打拼,也能放心去飞,因为祖国在你身后。

  做记者是我儿时的梦想,现在我成为了一名长期驻外的新华社记者。从东非高原到西非大漠,从污水横流的贫民窟到“高大上”的国际会议中心,从满街枪支的战区到民风淳朴的村镇,行走非洲的经历告诉我,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一个强大有力的政府,对于国家中的个体有多么重要。

  在国际环境日,我走进非洲最大的垃圾场,去探究是什么阻碍了这个14年前就被宣布容量已满的填埋场退役的进程。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吉汤加,每天8点到环境恶劣的垃圾场分拣瓶子,赚取3美元的收入。

  在国际儿童日,我拉着贫民窟孩子奥莉薇的手,听她讲家里的故事,她说她长大了也想做一名记者,去看看贫民窟外的世界。

  在索马里首都的马迪娜医院,恐怖袭击事件伤者阿卜杜拉告诉我,恐袭发生时,装满炸弹的车撞上了酒店的防爆墙。那一刻,6层的酒店就像从他眼前消失了。

  在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我看到中国技术与中国标准正在非洲扎根。工长菲利普说,中国承建的铁路改变了他的一生。

  驻外近三年,我带着摄像机和话筒到过非洲不少地方。我享受身在现场、纪录历史的过程,也常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安宁的中国。

  平凡如我,也有逐梦的自由。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莹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10129332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