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大国重“巧匠”——来自青岛制造业一线的思考

2016年10月21日 17:25:10 来源: 新华社

(新华全媒头条·解码青岛制造·图文互动)(1)大国重“巧匠”——来自青岛制造业一线的思考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郭锐在车间内工作(9月5日摄)。从高大上的高速列车,到细小微的零部件,再到一件精致的服装,又或者是一杯醇香的啤酒,无不浸透着匠人的苦心,倾注着制造者的追求。那一件件工业制品是冰冷的,但工人会赋予它灵魂与温度。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产品品质,离不开制造者的素质和情怀。这一点,在产生过许多知名品牌的青岛制造业身上,就能明显感知。 新华社记者徐速绘 摄

  新华社青岛10月21日电 题:大国重“巧匠”——来自青岛制造业一线的思考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席敏、张旭东、苏万明

  从高大上的高速列车,到细小微的零部件,再到一件精致的服装,又或者是一杯醇香的啤酒,无不浸透着匠人的苦心,倾注着制造者的追求。那一件件工业制品是冰冷的,但工人会赋予它灵魂与温度。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产品品质,离不开制造者的素质和情怀。这一点,在产生过许多知名品牌的青岛制造业身上,就能明显感知。

  匠艺——精益求精擎起“中国质量”

  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郭锐眼里,把活儿做出来并不难,难的是做出精品,做成艺术品。

  “再高端的设备,有时也比不了人工。”记者日前在车间见到他时,他把这种人的作用称作“手劲儿”。

  吊起、放平、液压、测量……循环往复,这个高铁转向架的组装工作,他做了十年。

  连接高速动车组车厢的转向架,不仅承载着列车的整车重量,还承载着列车的牵引及制动,事关安全。与转向架装配直接相关的部件有上千个,一个螺丝组装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崩裂或松动。

  “有图纸,不等于就能装好。怎么装,装到什么程度,只能靠自己摸索。”郭锐说,当组装中出现一些既没有规律又搞不清楚原委的现象时,他们都会将装配数据、装配关系重新比对研究,往往要做上百次实验,只为一个零部件安装的某个参数精准度能达到小数点后三位。

  在青岛企业里,可以看到很多像郭锐这样的技工,传承着严守职业底线、严格执行工序标准的匠艺良知。

  港机制造师刘恩磊能在0.2毫米厚的蛋壳上熟练钻孔;铲车驾驶员郭凯可以装卸40吨货物,误差控制在两千分之一以内……

  斗转星移,传统的手工作坊早被现代工业抛进历史尘埃。然而,机器的轰鸣只能淹没陈旧的工艺技术,而无法磨灭一代代手工艺人孕育和积聚出的精工文化。

  制造业的生命在于质量。源自传统的精益求精、笃实专注、严谨执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永不会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成为当代制造文化中的绚丽花朵。

   1 2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朝华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330111976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