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中经社李滨彬:行走在“一带一路”上

2016年10月19日 19:22:20 来源: 新华网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393373

图为2016年中国经济信息社挂牌,记者和国资委、央企嘉宾合影(右二)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李滨彬。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在“一带一路”采访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前往“一带一路”的各条线路调研采访,感受和传播着“一带一路”在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中释放的巨大力量。

    今年4月,我到港珠澳大桥采访。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建成通车后,从珠海到香港的时间将由4小时缩短到半小时,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纳入到以香港为中心的2小时辐射圈内,泛珠三角地区将成为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核心。这项基础设施建设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这是世界长度最长,埋藏最深的海底隧道,由33节沉管组成,每节沉管长180米,重8万吨,要把这些巨型沉管下沉到40多米海底,完成不亚于神舟飞船的精准对接,是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而这些世界之最,是在一位叫林鸣的总工程师的带领下创造的。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第一次做外海沉管,经验为零。在工程筹备阶段,林鸣组织项目组到国外考察,外国专家断言,“你们中国人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并开出了1.5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林鸣对大家说:“我们所建设的不仅仅是香港回归后的世纪工程,更是大国的经济宏图,我们要自主创新”。之后林鸣带领大家花了两年时间攻坚克难,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后来,一家世界顶尖的工程公司为林鸣举行了庄重的升国旗仪式。林鸣感慨的告诉我:当国旗升起的那一刻,他不仅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中国要发展强大,更需要核心的科技竞争力和每一名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

    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在港珠澳大桥,我看到了中国建设者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用“中国创造”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6月,我的同事作为领队,带领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采访车队重走丝绸之路,他们从中国洛阳出发,历时90天,行程2万多公里,穿越中亚五国为主的欧亚大陆,兼顾中东欧,覆盖六大经济合作走廊,经过12个国家最终抵达荷兰。

    一路上,采访车队通过实地探访,与当地政府官员、学术界、企业界代表及我国驻外使领馆代表面对面沟通交流,观察了解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投资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探寻“一带一路”带给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的新变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利用新华社遍布全球的采集资源,对“一带一路”展开深入调研。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媒体不仅应该作为真实的记录者和时代的推动者,还有责任发挥好窗口作用、桥梁作用、纽带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推出了“新华丝路”这个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这是全球唯一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内容的多语种数据库,为沿线各国政府、机构、企业开展合作提供高效便捷、及时实用的信息服务,搭建起助推丝路经济发展的传播平台。

    我身旁的这张是今年中国经济信息社挂牌仪式的现场图。2016年4月26号这一天,中国经济信息社正式挂牌,扬帆起航,这是新华社经济信息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从2015年年底开始,新组建的中国经济信息社成为一个全新的市场主体,为新华社开展“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探索经验、创新发展道路。短短半年时间内,这场涉及上千人的改革,实现了总社和分社的同步联动,人员和业务的同步到位,把国家通讯社的资源优势和通过改革创造出来的体制优势结合起来,力争成为中国经济信息事业的领航者,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而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继续行走在“一带一路”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一带一路”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提供信息支撑。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莹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10129329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