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尊重不迁就 顺势不放任

2016年10月19日 03:13:48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感叹地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老师就像空气一样,好像你看不到他,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但是他无时不在,他到处影响着你,即使不在场,他也能引起你学习的愿望,你想不学习都停不下来,这是教师最伟大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主张教师这样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抄50遍课文?这就是因为,教育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启发其内在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即不是灌输给学生知识,也不是平移给他们,而是启发他们自己学习的愿望。我们常说,学生不仅仅是教育权利上的受教育者,他本身更是教育者,是主动的学习者,只有他自己主动接受教育了,才能成长、发展。课程教育论里有两句话: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育要先把学生作为主体,了解其特点,尊重其个性,发挥其自主性;之后,老师在这一基础上去引导。用价值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个孩子才不会走歪了。

在我看来,顺势教育体现了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也与中国哲学相一致:中国人讲究不强制,也不硬来。中国传统教育虽然没有现代科学的实验证明,但它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即因势利导。就像大禹治水不是堵而是疏,就像李冰父子建都江堰,根据水的流动而建。不过,因势利导的“因势”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顺势引导的。这也是为什么顺势教育不只有“顺势”,还有“顺势而教”,知道“势”在哪儿后,再教育。在教育上,中国的教育历来主张顺势引导。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儿童、倾听儿童、相信儿童,但尊重不是迁就,顺势不是放任,而是顺势而教,顺势引导。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家书院常务副院长,文章根据其在“顺势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发言整理。)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932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