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历史并未远去——探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2016年10月18日 16:07:03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10月18日电 题:历史并未远去——探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新华社记者周相吉、许茹、吴晓颖

  巴山深处,松涛阵阵。微风诉说着80多年来的往事。

  四川省通江县王坪村,当年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所在地。如今,这里已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万多名红军将士在此长眠。

  这是一座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将士们掩埋完牺牲的战友,就踏上举世瞩目的长征之路。风雨八十余载,烈士陵园见证着老区人民那不变的红军情怀。

  “亲人般的红军先烈”

  从通江县城驱车出发,约1小时后记者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它坐落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山腰之上,陵园牌坊前有一块天然巨石,被村民称为红军先烈的“守灵石”。

  在烈士陵园里,记者遇到了背着背篓的王建刚。当年,王建刚的父亲参加“童子团”,帮忙为红军抬伤员、站岗放哨等。在红军长征前,父亲与部队失散。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就天天到这打扫墓地,直到不能下地。

  “父亲交代,要我在万忙之中也要抽时间,给先烈们打扫墓地,不能忘本。”王建刚说。

  父亲去世后,王建刚每天早上6点多就前来陵园打扫,之后才去干农活。20年前,王建刚的脚受伤,“一瘸一拐”的他也从没放弃对父亲的承诺。人们来拜谒先烈,王建刚有空就向人们讲述这里的故事。

  “1982年的时候,六十几个老红军到这里来祭拜战友。”王建刚深受感染,逐渐把父亲交代的事当成一种使命。

  每年,前来烈士陵园拜谒的人络绎不绝。“每到过年,村子里的人都会前来祭拜,红军先烈就是我们的亲人。”王坪村村民王绍金说,“生活在这里的王坪村后人,从小就从老人口中,聆听着红军的事迹。”

  他们对红军先烈的感情,来自于父辈,来源于内心。

  “黑夜里的萤火之光”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说,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后,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苏区。此后,这里被称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1932年12月21日,红军抵达通江县东北角泥溪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形势发展和战争需要,决定以总指挥部野战医院和红10师医院为基础,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此诞生。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驻王坪村。

  “这里战事极为惨烈,先后经历了上百场战斗。”薛元勋说,巴中当时总人口约120万,参加红军和脱产地方武装的就达12万人。到新中国成立,参军的巴中儿女仅幸存万余人。

  很多当地村民都从父辈口中,听到当年的悲壮场面。

  “万源那边打仗,伤员不计其数。”村民马文忠根据父亲的回忆说,因为战事紧,伤员源源不断地被送往这个医院。

  在烈士陵园,记者还看到担架队的旧址。薛元勋说,担架队人数最多时有300多人,负责转运前线伤员,十分艰辛。“他们把萤火虫收集起来,放在队员背上,借着微弱灯光,在崎岖山路中趁着黑夜把伤员转运回来。”

  “红军当年还用熨斗烫伤口,这是为了结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李坤蓉说,由于当时条件恶劣、医药及器械缺乏,不少从战场上转运下来的伤员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而壮烈牺牲,有7800余名红军烈士遗骸被安葬在一个集墓之中。

  为了纪念这些死难的红军英烈,1934年7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修建烈士墓,并立碑纪念。这座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自此矗立。

  “不倒的丰碑”

  陵园之中,红色的烈士纪念墓碑傲然挺立。

  然而,这个由红军自己设计、打造的墓碑曾险被破坏。

  1935年2月底,红四方面军奉命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战略需要,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西渡嘉陵江,开始战略大转移。1935年秋,当地恶霸地主王笃芝随国民党清乡委员会,对王坪一带疯狂反扑,破坏烈士陵园。

  记者见到了冒死保护墓碑的王坪村民后人——王绍金。

  “父亲当年干活时,听到王笃芝准备把墓碑砸烂。当晚,他叫了十几个人,偷偷把墓碑抬到田坎上。挖了2米多深的坑,把它埋在了囤水田里。”

  尽管还乡团对村民严刑拷打,但他们始终没说出墓碑下落。

  新中国成立后,红军老战士到王坪烈士陵园吊唁战友,提及曾有一块墓碑高高耸立。“父亲带着他们找到了墓碑。”王绍金说。这块凝结千百将士鲜血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最终重见天日。

  在烈士陵园内的山顶,是一望无际的无名墓碑群。每一块墓碑都傲然挺立,俯瞰着山川。这里安葬着1.72万余名红军烈士遗骸,是2012年从通江县保护环境较差、地域偏僻的23个乡镇50处红军烈士墓区迁葬而来。

  “那天下着很大的雨,我们用篷布把工地搭起来,工人冒雨施工。”薛元勋说,2011年9月,巴中市按照要求,带领当地干部群众,仅用7个月时间完成了烈士陵园修缮和建设工作,并于2012年5月9日正式开园。

  英烈纪念墙、英勇烈士墓、无名烈士纪念园、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原来的区域已然扩大。如今,这里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国庆后的第一个周末,英烈纪念墙下,一名游客带着孩子正在参观。记者在墙上看到了这样的名字:二娃子、三娃子、王狗娃子、白二娃子……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纠错】 [责任编辑: 年巍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74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