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挪穷窝 忙种养 富脑袋——"直过民族"景颇一步跨千年奋力拔穷根

2016年10月16日 16:13:51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昆明10月16日电 题:挪穷窝 忙种养 富脑袋——“直过民族”景颇一步跨千年奋力拔穷根

  新华社记者熊丰、庞明广

  黝黑的脸有些木讷,但喜悦却从眉眼间跑了出来。二层钢架结构的新房马上要盖好了,景颇长刀、牛头已经挂上,粗糙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画着景颇族彩绘图案、厚实的墙,谭勒旺只憨憨地说了一句:“这下可以睡安稳觉了。”

  旧房已经拆了,几间留下来做过渡用的,在新房旁边显得特别刺眼。

  “杈杈房”,再也不住了

  旧房说是“房”,其实就是用茅草围了一下。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走进谭勒旺家的过渡房,贫困的程度还是让我们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谭勒旺的家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约乡广瓦村。陇川县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集少、边、贫为一体,是云南省9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之一,“直过民族”景颇族在此居住最多最集中。19万人口的陇川,县城仅有3万人,大多数人生活在深山中。

  “这叫‘杈杈房’,过去我们穷,祖祖辈辈住这种房。人畜混居,夏天不能挡日头,冬天不能御寒风。”看到谭勒旺半天挤不出一句话,驻村工作队队员何礼文上来帮着介绍,“这里山高坡陡,赶上雨季,洪涝、滑坡、泥石流时有发生,大家睡觉都得提心吊胆。我们勐约乡1857户村民,其中1230户都住在这样的危房里。到现在,有的村民照明还靠点蜡烛,从山上引来的水源一遇下雨就浑浊不堪。”

  据介绍,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有整体性危房11.2万户。要脱贫先安居,和谭勒旺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得到6万元建房补助、申请6万元政策性贷款,自己再筹一部分就能把新房盖起来。除了原地重建,陇川县14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已开工13个,4500户近万名景颇族群众将告别茅草危房。

  “原来村寨闭塞,只有一条泥巴路进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何礼文颇有感触,“村寨农民与外界接触得很少,我们刚到这的时候看见我们都躲开。”

  如今的景颇村寨,道路已全部硬化。经过改造,村民喝的水来自水质更好的水源地,同时加装了过滤沉淀设备。就连宽带网络也接到了村里。

  “懒庄稼”,越种越少了

  “家家靠种地,几代不出山。”以前的景颇村民一家人只能守着几亩甘蔗地“看天吃饭”。被称为“懒庄稼”的甘蔗种植简单,经济效益也低,务农收入仅能果腹,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

  如今在景颇族聚居的村落,“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来了,产业扶贫项目来了,扶贫资金也来了。人力、信息、资金的涌入,景颇山民更加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产业帮扶项目越来越多,“懒庄稼”越种越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穷惯了、苦惯了的景颇村民再也不愿得过且过。茫茫大山深处,景颇族群众改变贫穷落后的渴望清晰而强烈。

  在勐约乡,90亩桑蚕基地已经投产,景颇族村民在这里学习如何种桑养蚕,“公司+农户模式”让农户养出的蚕茧销路也有保障,比起种植甘蔗效益能高上几倍。

  除了务农,有的景颇村民还有了财产性收入。云南褚橙集团在勐约乡租用3750亩地种植褚橙,已经预付给农户前10年的租金。不仅租地,景颇群众还在企业带领下学习如何种植苗圃,为他们提供果树苗木。

  为了把劳动力解放出来,勐约乡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在寨子边上建起了“托牛所”,“比在自家养划算多了”,谭勒旺的牛寄养在“托牛所”,村民分组轮流养殖。“这里收一点管理费,一头牛一年赚5000多元,还能腾出身子打工,一年下来又是5000多元。”

  “政府这样帮我们,我们自己也要进步一点”,谭勒旺农闲之余就在村里安居房工地打临工,搭建钢架房一天能赚100元。

  距离勐约乡不远的陇把镇龙安村,村民金麻介在村边的温泉景区旁办起了农家乐,让游客到自己家里来品尝景颇菜肴、感受景颇风情。她家旧房租给旅游公司,按照传统民居构架改造成土砖文化客栈。老寨子摇身一变成为黄墙灰瓦、青石水巷的传统古村落文化旅游区。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景颇村民还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服务员和解说员。

  “脑瓜子”,越来越“富”了

  “直过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6年。短期脱贫靠产业帮扶,长期能力提升要依靠教育和培训。“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也越来越成为景颇族群众的共识。

  在勐约乡中心小学,新校园修缮工作已经完成,新的操场、足球场已投入使用。学校负责人说,学校采用汉语、景颇语双语教学。景颇山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现在“直过民族”贫困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部都有补贴,适龄儿童上学已经不需要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大山。有的村寨这几年甚至走出了三四个大学生。

  “把技术学到家了,我们也会种了。”手捧“文凭”,刚学习完油茶种植的景颇村民一脸高兴。通过参加免费学习,专家现场指导种植,农民实践一年后就能拿到农村函授学校的“绿色证书”。有了这张“文凭”,农民扩大养殖种植规模申请贷款时就能享受优惠。

  “村委会就是教学点,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陇川县景罕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李恩启说。

  景颇文、载瓦文是景颇族两种主要文字,村民们大多“会说不会写”。为了传承景颇族语言文字,语言培训夜校轮流在各个村寨开办。今年10月底,趁着农闲,新一期语言夜校要在景罕镇罕等村委会开办,目前已有近50人报名。

  稻谷成熟,喜获丰收,又是一年“新米节”。景颇族长者把来宾带来的谷子、扁米、水酒排好,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祈福,盼望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如今景颇山上的产业越来越多,新米节更是要交流农事,讨论下种时机、栽秧技艺。

  阳光洒落秋日的山野,向日葵次第开放。景颇山上,崭新的民居点缀其间,处处是忙碌劳作的身影。借脱贫攻坚之力,“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景颇族正在用双手播撒脱贫致富的希望。

【纠错】 [责任编辑: 陈俊松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72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