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培训班百期回眸

2016年09月19日 08:49:22 来源: 人民日报

  这里,有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个春秋培育形成的伟大的延安精神,有在窑洞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陕甘宁边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干部形象,有信念坚定、为民服务、不怕牺牲的革命基因……7年多来,先后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参加加强党性修养培训班的7600余名厅局级干部学员,在这个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汲取不忘初心的力量,收获继续前行的激情和动力!

  春华秋实,硕果盈枝。9月1日,来自全国天南海北参加第100期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的百余名新学员和部分老学员,汇聚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再次开启寻根之旅、“补钙”之旅,迈上更加坚定的新征程。

  传承红色基因

  牢铸忠诚初心

  通过课堂讲授、现场体验、音像教学和研讨交流的方式,学员们全面、系统、深刻地学习领会党章党史、延安精神等内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到哪里去、如何走”的答案明晰于心。

  明媚阳光下的宝塔山线条清晰,更显巍峨。在宝塔山上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的现场教学成为学员们的第一课。“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词环绕在耳边,每个人心中都升腾着“忠诚”的信念。

  飞檐翘角的凉亭旁、翠绿笔直的松柏下,学员们坐在自带的小凳上,以膝为桌,认真聆听、记录教员们关于《入党誓词的演变及其深刻内涵》的专题授课。“初心就是第一次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誓言。”学员周予援说,延安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具体要求一脉相承,新常态下,就是要用延安精神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梳理历次党章和入党誓词,变化总是紧扣时代使命、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显现出卓越的先进性。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国喜为学员解读不同历史时期的党章时说,学习党章是对每个党员第一位的要求,每一次对党的这一根本大法的修改,都凸显出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奋斗目标。

  端坐在七大会场——中央大礼堂一排排已经残损破旧的长条椅上,学员们认真聆听讲师讲解。学员刘翔被感染、激励,他说,七大第一次明确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统一和成熟,延安也注定被历史铭记。

  “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延安学党章,将使我终生受益。”学员胡志平说,延安精神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只有深刻把握党章党规根脉,才能真正做到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虔诚而执着。

  “从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到1948年3月东渡黄河离开陕北的13年,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扭转乾坤、创造辉煌业绩的黄金时期。”伫立在巍巍宝塔山上,学员廖西元感慨地说,初心就是信仰、忠诚、奋斗之心,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个人利益要绝对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这是考验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

  “圣地无佛祖,延安有真经。”学员刘明深有体会,他说,在不断体悟与反思中,内心真切感受到理想信念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经常扪心自问、痛彻反省与那些革命时期先烈们的差距,一次次震撼与感动,悄然净化着心灵与思想。

  凝聚时代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学员李晓明每次重返母校都会想起这首《回延安》。他说,党性教育采取现场体验、课堂讲授、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理论政策让头脑更加清醒、重温党的历史让信念更加坚定、感悟党的传统让境界不断升华。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中央把学院建在延安,就是要充分发挥延安及周边的革命历史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优势,对干部进行寓情于理、寓理于史的党性教育。2009年1月,中央组织部决定,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对厅局级干部开始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为主题的集中培训。

  “13年的革命史在这里,旧居旧址、实物史料、历史人物在这里,这是办学的最大优势,也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基础。”办学过程中,学院确定了“紧扣主题、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办学思路。在资源转化上,学院深入挖掘革命旧址、历史文献、红色记忆等资源,建起了80多个现场教学点;在课程建设上,围绕党性党风党纪,开发课堂讲授、现场体验和社会实践3大类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坚持“少而精、管用”原则,推进基本教材、辅助教材、特色教材和案例教材建设;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开展研究式、案例式、对话式教学,深化情景体验综合式教学,全力保证参训学员应知尽知、应懂尽懂、应会尽会。

  “教员们有的是当事人、见证人,有的是老红军、老八路,有的是资历深厚、功底扎实的科研人员,他们每次现场教学都能够把大家带回那难忘的历史岁月,许多学员都被那时的人和事感动得潸然泪下。”老学员张进海回忆说,现场体验教学重在把革命旧址旧居转化为课堂,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教材,用历史触动学员的心灵。

  “党性修养专题培训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并转化成为工作上的加油站和新动力,是一次终生难忘的培训。”学员李大法深有感触地说,“专题讲授+交流答疑”“分段式讲授+主题发言+教师点评”等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让不同思想在课堂上交锋、不同观点在交流中碰撞,实现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20天前,我带着疑问到延安。现在,我带着答案、带着感动离开延安。”刚刚参加完上期培训的学员汤清淇说,通过培训,党员意识、看齐意识、底线意识得到巩固,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得到加强。这些收获会鼓舞自己更好工作,激励自己更加满怀信心走向未来。

  不忘党员本色

  保持优良作风

  历史是最丰富的营养剂、最生动的教科书。透过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学员们仿佛穿越到那13年的岁月,收获的是精神上的巨大财富:不忘艰苦卓绝的历史、不忘看齐意识的要求、不忘矢志不渝的信念、不忘共产党人的本色。

  “零距离感受到革命先烈们深居窑洞却心忧天下、身陷牢狱却威武不屈、投笔从戎却无畏生死的舍我境界,被他们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深深震撼了。”学员冀光恒坦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艰苦卓绝中创造红色奇迹,正是共产党人拥有着磐石一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毫不动摇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基,也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所在。

  “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学员武市红认为,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上首次提出要增强看齐意识,实现了全党高度统一。“看齐”是重大政治原则,也是党的力量和优势所在。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是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四八空难”全部遇难13人的最终归宿。这里还安葬着张浩、张思德等15位在延安病逝和牺牲的先烈。青山有幸埋忠骨。70年过去了,革命先烈“为谋解放头可断”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磊落胸怀昭日月”的浩然正气和密切联系群众、认真调查研究、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优良作风却一直鞭策着我们前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立党立国和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

  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知青点,看着旧窑洞里锈渍斑斑的生产机器和发黄脆裂的书本,学员宋英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坚忍顽强扎根偏远艰苦地方,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真诚主动和村民相处的情景深深烙印在脑海里。深受感动、深受教育的同时,我们更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当学员们站在张思德头戴军帽、肩背炭条的大理石雕塑前,齐声朗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篇章时,更加体会到只有每个共产党人坚定对党的信仰,做到对党的绝对忠诚,齐心聚力不怕牺牲,我们的党、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数是在延安撰写的,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延安。”学员王家新说,毛泽东为七大代表题写的赠词——“提高党性”号召全党同志要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觉悟,做党性坚强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这对于共产党员增强先进性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学员们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正是无数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才成燎原之势。“初心”的誓言要永远牢记,更要付诸一生。杜朋举 齐小英 王鹏一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9287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