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唐山祥云岛海域人工藻礁变“海底沙漠”为“海洋牧场”

2016年09月06日 16:39:07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石家庄9月6日电 题:唐山祥云岛海域人工藻礁变“海底沙漠”为“海洋牧场”

  新华社记者曹国厂、王民

  随着历时三个月的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各地渔船竞相驶入海湾渔场,开始忙碌的收获季。但是,有着近30年打鱼经历的渔民杨兴武,却静静地坐在海边凉棚下乘凉,不时冲着前来乘船出海的游客憨厚地微笑示意。

  今年49岁的杨兴武家在河北省唐山市渤海边上的王滩镇曹庄村。“我17岁开始打鱼,那时候我们这里每个村都有二三十条小渔船,比目鱼、鳎目鱼等鱼类很多,但是最近一年也见不了几条比目鱼了。”

  杨兴武说,2000年前后,随着大型捕鱼船只增加,过度捕捞出现,鱼类资源开始减少,尤其是随着一些地方污染出现,打鱼生活难以为继,他被迫在2011年停止了常年赖以为生的职业,花14万元买了一条休闲渔船,加入了海洋牧场的休闲渔业船队,从事演示性打鱼,供游客体验海上生活。

  杨兴武所说的海洋牧场位于唐山市祥云岛海域,这里是渤海渔场生物重要繁育场之一。随着越来越多工业项目落户环渤海地区,近海海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陆源污染导致出现“海底沙漠”,致使渤海湾近乎成为“死海”。

  为恢复近岸海域生态系统,自2005年开始,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多家科研院所,以人工藻礁建设为突破口,营造人工藻礁生态系统,在祥云岛海域3000亩的区域内取得显著效果,并在2.35万亩海域进行扩建,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共赢。

  唐山“海洋牧场”负责人张振海说,2009至2015年,他们先后承担河北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发改委等部门海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完成27万立方米人工鱼礁工程,分批次投放牙鲆苗种50万尾、黑鮶苗种500万尾、海参苗种1000余万头,形成海底藻林面积52600平方米,移植大型海藻300多万株。2015年码头渔获超过2000万斤,高端海产品500万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教授唐学玺认为,唐山“海洋牧场”生态修复实验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泥沙质人工藻礁生态系统空白,对全球具有影响力”。目前,这一成果已被列入中国海洋大学教科书《海洋恢复生态学》。

  为了给当地渔民寻找出路,“海洋牧场”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目前共有休闲渔船19艘,每艘船上有六七名工作人员,他们多是以前的渔民。

  作为第一批转为休闲渔业的渔民,杨兴武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以前打鱼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又脏又累,浑身都是鱼腥味,有时出海一次就是三五天,碰到大风浪还有生命危险,一年下来也就挣四五万元。”他说,“现在做休闲渔业,不用到深海去,有风浪就不下海,每天带游客们体验渔民生活,安全有保障、生活也规律了,一年能挣十多万元。”

  “啥叫造福子孙后代呀?把渔业资源捕干净了,渔民自己也就没有了生存之道。只有守护好这片海,渔民和大海才能和谐共存。”杨兴武说,“现在渔民都意识到这个理儿,绝大多数渔民都转行做休闲渔业、种植业、养殖业,每个村的渔船从最多时候的几十条,现在就剩下两三条了。”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195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