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从送红军过江到过桥闯天下——长征第一渡渔村里看变迁

2016年08月25日 09:19:14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南昌8月25日电 题:从送红军过江到过桥闯天下——长征第一渡渔村里看变迁

  新华社记者 高皓亮、赖星

  “夜晚漆黑,水深流急,渔船大小不一,浮桥很难搭建。有渔民建议,在每条渔船上挂一个马灯,马灯连成一条线,浮桥也架成了。”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条斑驳的渔船旁,讲解员钟敏的声音穿越时空,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80年前的那个起点。

  纪念馆外台阶下,镌刻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字迹的大石旁,55岁的李赣生摇着绞线车,做渔网的白丝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另一端的老伴听着这边的指令而动。

  “长征第一渡于都河上的渔民基本都姓李,是从同一条祖宗船上走下来的后代。”织网线的李赣生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1934年10月,渔村的祖辈们或帮助架设浮桥,或撑着渔船,倾尽全力帮助红军渡过于都河。

  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又称贡江,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朽的盛名——82年前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央、军委机关8.6万余人在北岸集结,渡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条河,被称为“长征第一渡”。

  渔民送红军过江在于都县博物馆《第五次反“围剿”前后》档案卷宗中已有记载。已从乡镇卫生院退休的李明荣告诉记者,红军长征出发那年,他的父亲李声仁18岁,跟着族人划着20余条渔船整夜不停歇,用两个晚上帮助红军战士渡于都河。

  红军出发后,因害怕敌人报复,渔民们撑起渔船顺流而下,在外躲避数年后才回来。世代在水上讨生活的渔民,到了李赣生这一代破天荒地把家搬到了岸上。“1966年,地方政府在沿江乡镇划拨土地,渔民们在陆地上有了家。”于都县农粮局渔业渔政站副站长李耀坤对这段历史很是熟悉。

  上了岸的渔民分布在沿江乡镇,他们推动和见证着长征第一渡两岸的变迁。上世纪90年代,靠着在河里打鱼和外出务工,李赣生把父亲上个世纪6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改建成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

  于都河上,从没有桥到用渔船搭起浮桥,到如今,已有33座大桥横跨两岸,越来越多的渔民跨过这些大桥闯天下。

  跨过长征第一渡,渔村后人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河里的鱼越来越少,得到岸上去打拼。”46岁的李来福上世纪90年代闯过广东,学会了开大货车的手艺,现今他又申请将原有的A2驾照升为A1。“这两年开客车更赚钱。”

  丈夫打鱼,妻子卖菜,靠着勤俭持家,渔村后人李湖莲10年前在县城买了楼房。七八年前,一场大病让李湖莲几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全家靠妻子孙英连独撑。2015年,李湖莲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民政部门推荐下,两个女儿进入南昌的民政学校学习,孙英连也获得了县里的就业培训机会。

  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在长征出发地的渔村更是如此。“力争到2018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不让一个渔村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渔家子弟、渔民村党支部书记李学仁很有信心。

【纠错】 [责任编辑: 范云波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45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