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部分随迁子女进城后"再留守" 难融入城市学生

2016年07月31日 08:35:06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成长存在诸多隐忧

  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似,“再留守”群体多为独居或由亲属代管,其生活虽然可以得到基本照料,但他们与城市学生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旦遇到学习和人际交往等问题,没有父母的指导,其安全感就会下降,其行为容易出现偏差,出现各种成长问题。

  曾长期关注随迁子女群体生存状况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谷生华说,这一群体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相对较差,往往表现出心理自卑、不敢与人交往等行为特征,很难与城市学生融入一起。

  记者采访了解到,与城市学生相比,随迁子女群体呈现两大明显特征:

  一是学习成绩较差。南宁市第十七中学80%左右的学生为随迁子女。一位班主任说,整体来看,随迁子女群体的学习能力不强,尤其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成绩较差。

  二是性格、行为方式有偏差。近年来,随迁子女群体违法犯罪呈多发趋势。南宁市兴宁区检察院统计显示,2015年至今,辖区内随迁子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占受案总数的62.33%。

  在老师眼中,正读七年级的“再留守”学生小峰已是一名问题少年,夜不归宿、逃课、K歌、打架是常干的事。他平时爱和几个小伙伴厮混,并且还交了女朋友,“前几天去逛街,看一个人不顺眼,我们就把他揍了一顿。”爷爷负责照看小峰,但却管不住他,“有时候想跟朋友玩,我就给爷爷打个电话说晚上不回去了,他拿我没办法。”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政教处副主任宋俊美说,“再留守”孩子的成长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有些孩子身上的故事非常励志,他们坚强懂事、学习刻苦;也有一部分孩子脱离父母管教后,成为问题少年。

  记者采访中发现,随迁子女群体大多生活在城中村、郊区,这种环境与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隔离性,使得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

  城中村里人员庞杂,黑网吧、游戏厅、K歌厅、按摩店就在孩子身边,进入叛逆期的孩子耳濡目染,容易沾染不良行为。一位“再留守”孩子的爸爸说,“前段时间女儿告诉我有人在她上学路上拦她讲话,虽然我一再叮嘱她千万不要搭理陌生人,但还是很担心孩子的安全。”

  此外,与城市家庭相比,随迁子女家庭在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和教育手段等方面均处弱势,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

  陈广融说,这些学生的父母大多为出租车司机、摊贩、装修工,他们早出晚归,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家庭教育跟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曾有学生向老师反映,自己对吹葫芦丝感兴趣,提出要买一只葫芦丝,结果家长说家里有笛子了不给买。

  南宁市第十七中学一位随迁子女家长甘华仙说,正读小学的儿子学习成绩都一般,于是报了个补习班,数学成绩由80多分提高到90多分,但每月300多块的补习费太贵,只给孩子补了一个月。

  莫让随迁子女与城市“脱节”

  有专家指出,随迁子女家庭聚居地易结成“内卷”的、难以突破的强关系网,甚至可能形成偏离城市社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游离于城市社区之外的“边缘群体”。

  中华现代医学会副会长、广西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翔南等专家认为,家庭教育会产生代际效应,如果随迁子女仅靠家长管教,其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往往出现偏差,最终受影响的不仅是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城市环境。

  有关人士建议,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随迁子女家庭融入城市。

  首先,教育上实现“同城待遇”。逐步打破当前随迁子女读差学校、城市学生读好学校的局面,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让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同城待遇”。

  近年来,我国已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境况得到明显改善。广州市康乐中学95%以上的学生为随迁子女,副校长唐仁介绍,广州市对每个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补贴(中学)标准为每学期每人1200元,仅此一项,每年对康乐中学的投入就超过200万元。

  在城市就读却不能在城市升学曾是随迁子女面临的“瓶颈”,目前多地正尝试破除难题。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日前宣布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只要满足“父母拥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合法稳定的居所;父母在广东拥有3年的社保、居住证,子女有在广东就读的3年高中学籍”条件,就可在广东参加异地高考,不再限定只有中职学生可以参加,也不再限定只能报考高职院校。

  其次,打破生活环境的独立性。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支持力度,打破农民工家庭在城乡结合部聚居的格局,为他们融入城市创造条件。

  三是强化社区教育。充分依托社区、义工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随迁子女家庭开展培训,让家长以言传身教方式影响子女,让随迁子女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融入城市。

  王翔南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等人认为,“再留守”现象凸显了随迁子女群体面临的困扰,对此应高度重视。应尽快摸清这一群体的底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责任,消除孩子监管“真空”,并通过家访、结对子等方式消除孩子成长问题。(记者吴小康 双瑞 吴涛)

   上一页 1 2  

【纠错】 [责任编辑: 陈俊松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291918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