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一波三折的创业脱贫路

2016年07月29日 04:02:24 来源: 农民日报

付垚

走进陕西省蓝田县汤峪镇巨一村,能看见不少的大棚,大棚里种植的草莓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几年前,这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还是一片萧条景象。这些改变都得益于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宋博。

2011年,宋博来到蓝田县汤峪镇巨一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刚来的时候,村里经济很差,贫困人口多,年轻人大多都跑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村里也没钱,基础很差。”他说,“当时很多村民对我这个大学生村官也不信任,甚至有人说我是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才跑到村子里来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自己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

带领贫困户脱贫并没有宋博想的那么顺利,他曾想过引进肉鸡养殖,但是一打听,肉鸡养殖的“入门费”就得30万元,村民根本掏不起。后来他自己贷款两万多元,带头养起了30多头猪,但是因为不懂养殖技术,又遇到了瘟疫,养的猪全都死了。

雪上加霜的是,2013年,宋博请了自己母校的几名大学生来村里支教,却遇到了车祸,三人骨折,不得已他卖掉了自己的私家车,给大学生们垫付医药费,“咱是为村上干事的,又是党员,这种责任只能咱自己承担。”他说。

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宋博也曾打起退堂鼓,甚至想到要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可是每次走在村里,听到村里人对你的期待,又发现自己舍不得这里了,暗下决心,绝不能当逃兵。”

宋博随后认真分析了村里的优势,发现气候适合草莓种植,而且现在城里人喜欢周末来乡下短途旅游,种植草莓也方便采摘。

2014年,“大学生村官草莓园”在巨一村挂牌,他通过贷款,甚至自己借款,多方筹措资金,并从南方请来了专业的草莓种植专家,同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微博、微信等技术,让几十年没离开过土地的村里乡亲第一次见识了“互联网+农产品”的力量。

“只要用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今年旺季的时候,一天就卖了2780斤草莓,去年村里的草莓园收益近300万元,最多的一户农民家里增收了12万元,这和以前相比是特别大的变化。”宋博说。

“在这里工作久了,就会爱上这里,咱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更是一名党员,有了这个身份,就不能眼睛总是看着高处,还是要扎根基层。”宋博说。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9186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