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东北虎保护的那些事

2016年07月29日 18:11:32 来源: 新华社

  一名巡护员在展示在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清套巡线过程中发现的猎套及一副野猪下颚骨(2015年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新华社长春7月29日电  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东北虎保护的那些事

  新华社记者高楠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访了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护虎使者”聊起“与虎同行”、“虎口脱险”等与东北虎保护有关的那些事。

  从伤虎恨虎到爱虎护虎

  李志兴今年63岁,10年前从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中心主任的岗位上退休,退休后一直为保护东北虎鼓与呼,至今还担任着珲春市天和东北虎保护协会秘书长的职务。

  2001年底,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李志兴被调到保护区工作。

  回顾他近20年的东北虎保护工作,李志兴感到欣慰的是人们思想观念在转变。“过去很多人伤害老虎、憎恨老虎,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保护老虎,因老虎而骄傲。”他说。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紧邻俄罗斯和朝鲜,是中国现有野生东北虎数量和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早些年,当地居民多以打猎和养牛为生,人虎矛盾在所难免。

  “当地猎人喜欢下套子,就是用钢丝围成一个圈,一头固定在树上,然后把套子放在野生动物常出没的地方。野生动物一旦被套住就会挣扎,但越挣扎勒得越紧……”李志兴说。

  从伤虎恨虎到爱虎护虎的典型,是管道沟村村民曲双喜。曲双喜曾是当地有名的猎户,居住在保护区内。

  2002年的一天,曲双喜大雪后进山捕猎,归途遭遇一只受伤的野生东北虎。和老虎搏斗,他最终力衰不敌,被老虎叼着跑出20多米。千钧一发之际,老虎发现他身后背着的箩筐里有刚打回的鹿肉,就叼着鹿肉走了,曲双喜侥幸逃脱。

  “常理来说,老虎轻易不吃人,只吃牲畜,除非是极度饥饿和人挑逗的情况下才吃人。”虎口脱险后,曲双喜认识到自己非法狩猎和下套误伤老虎的严重性。随后,他联合周边村民成立了3支反偷猎巡护队,开始定期巡护森林。“珲春市首批无狩猎村示范基地”也随之启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喜欢上东北虎,特别是随着发展养牛、养蜂等替代产业,让当地潜在的捕猎者成为保护者,对改善野生东北虎的栖息环境意义重大。”李志兴说。

 

 

东北山林再闻虎啸

   1 2 3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白羽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306391